Brugada综合征是一种和基因突变有关的遗传性心脏节律异常疾病,核心特点是心电图有特殊表现,还可能引发危险的心室节律紊乱。这种病在全世界都有案例,整体患病率大概在0.01%到0.2%之间,不同地区、人群的发病情况差别挺大。
发病机制与遗传特征
这种病主要和SCN5A基因的突变有关,这个基因负责制造心脏里钠离子通道的关键部分(α亚单位)。如果这个基因出现“功能失效”的突变,会让进入心脏细胞的钠离子减少,导致心室的电活动恢复正常的过程出问题(也就是心室复极异常)。近年来研究还发现,SCN10A、CACNA1C等其他基因的异常也可能和发病有关,说明它的遗传机制不是单一基因的问题,而是多个基因都可能参与。大约20%到30%的确诊患者有明确的家族病史,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说,只要父母中有一方携带突变基因,孩子就有50%的概率得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典型的患者多是20到45岁的男性,男女发病比例大概是8:1到10:1。心电图的典型表现是V1到V3导联的ST段像“穹顶”一样抬高(叫I型),另外还有马鞍型(II型)和混合型(III型)两种类型。其中I型是确诊的必要条件,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一起判断。大约30%的患者做运动试验时会出现阳性结果,比如心率变快时,ST段抬高得更明显。
高危人群筛查策略
建议符合以下情况的人做系统筛查:1. 有不明原因的晕厥,或者晚上出现过像“快要死了”一样的呼吸困难;2.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35岁以下突然去世的情况;3. 东南亚地区或东南亚裔的男性;4. 年轻但有不明原因癫痫发作的人。筛查项目包括安静状态下的12导联心电图、药物激发试验(比如静脉打阿马尼定)和动态心电图监测。基因检测可以用来确诊,但要知道现在的技术只能查出25%到30%的致病突变。
临床管理与预防措施
确诊的患者需要多方面的管理:1. 风险评估:通过电生理检查判断会不会诱发室颤(一种危险的心律);2. 设备治疗:高危患者建议装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一种能自动除颤的设备);3. 生活注意:别待在高温环境里,剧烈运动后别马上洗澡,发烧时要赶紧降温;4. 家族检查:建议直系亲属做心电图和基因检测。最新的临床数据显示,接受规范管理的患者,5年生存率能达到85%到90%。没装ICD的患者,要学会用咳嗽来恢复心律的技巧,家人也最好学会心肺复苏。
紧急处置与预后管理
如果突然失去意识,要立刻开始急救:1. 先看有没有呼吸和心跳:观察胸部有没有起伏,摸大动脉(比如脖子两侧的颈动脉)有没有搏动;2. 做胸外按压:按压深度5到6厘米,每分钟按100到120次;3. 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每3到5分钟分析一次要不要除颤;4. 保持气道通:用仰头提颏的方法打开气道(头往后仰,下巴往上抬)。研究发现,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如果早期用AED除颤,存活率能提高2到3倍。高危家庭最好买家用AED,还要定期参加急救培训。
总的来说,Brugada综合征虽然是和遗传相关的心律失常疾病,可能带来恶性心律事件的风险,但通过早期识别高危人群、规范的临床管理,以及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能有效降低危险、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相关症状或家族史的人要早筛查、早干预,确诊患者也要遵医嘱做好日常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