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疼得厉害、又吐又拉时,很多人分不清是肠胃型感冒还是急性肠胃炎。虽然两者都有呕吐、腹泻的症状,但发病原因和处理方法其实大不一样——搞清楚区别,才能正确护理,避免越照顾越糟。
病毒的“跨界”特性
肠胃型感冒其实是肠道病毒“搞事情”——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这些。有意思的是,这些病毒虽然叫“肠道病毒”,却会先引起类似感冒的症状,再闹肚子。一般发病前24-48小时,会先有点低烧(37.5-38.5℃)、嗓子疼、流鼻涕,像普通感冒一样;过个两三天,才会开始肚子疼、胀,拉水样便,一天拉5-10次。而且医生检查嗓子时,会发现咽部发红或者有小滤泡,这也是和肠胃炎不一样的地方。
鉴别诊断要点
其实分清楚两者不难,记住这几个关键点:肠胃型感冒是慢慢加重的,比如先感冒再拉肚子,要2-3天;急性肠胃炎是突然发作,吃坏东西几小时就开始又吐又拉。体温方面,肠胃型感冒一般是中低度发烧(37.5-38.5℃),肠胃炎大多不发烧。肚子疼的位置也不一样——肠胃型感冒是脐周绞痛,肠胃炎是上腹部烧得慌。另外,肠胃型感冒会有咽痛、咳嗽、流鼻涕这些感冒症状,肠胃炎没有这些“额外表现”。要是弄错了,比如把肠胃型感冒当肠胃炎治,可能会让43%的人电解质紊乱,12%的人肠功能变弱,所以千万别乱猜。
规范应对策略
面对肠胃型感冒,正确处理要做好这三点:首先是补液——拉肚子容易脱水,要选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的比例用温水冲调,少量多次喝,比如每拉一次就多喝一点。然后是饮食调整——急性期先禁食6小时,让肠胃休息一下,之后吃点好消化的“BRAT食物”(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这些不容易刺激肠胃。慢慢能吃软食了,再加龙须面、碎菜粥之类的。最后是监测症状——要记好24小时内喝了多少、拉了多少,看看尿多不多、皮肤摸起来是不是发干;体温也要多量,比如每小时记一次,掌握变化情况。
危险信号识别
要是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别耽误:拉的便便有黏液、脓血,或者像柏油一样黑;肚子疼的位置变了,比如转到右下腹或者心口窝一直疼;脱水加重——24小时尿少于400ml,皮肤捏起来超过3秒才回弹;尤其是小朋友,要是哭没有眼泪、前囟门凹陷、尿布半天不湿,这三个情况同时出现,说明脱水很严重,得马上送医。
预防控制措施
预防主要抓这几个关键环节:手要洗干净——严格用七步洗手法,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效果更好;吃的东西要安全——蔬菜水果用流动水冲干净,别吃生的高风险食物(比如生鱼片、没煮透的蛋);家里要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浸泡物品30分钟;小朋友的话,6个月到5岁可以打轮状病毒疫苗,能降低74%的感染风险。成人主要靠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预防,目前没有专门的疫苗。
总之,肠胃型感冒和急性肠胃炎虽然都有呕吐、腹泻,但发病原因和表现不一样——一个是病毒先“感冒”再“闹肠”,一个是吃坏东西直接“攻胃”。分清楚区别,才能正确护理,避免误治带来的麻烦。平时做好手卫生、饮食安全,就能减少感染风险,毕竟预防比治疗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