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人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不清(也就是常说的“惊风”发作)时,很多人会慌,但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能有效避免危险,后续的科学管理也能帮着控制病情。下面就跟大家说清楚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还有之后要注意的事儿。
紧急处理:发作时先做好这3件事
发现有人突发惊风,第一时间要“三防”:防摔、防呛、防二次伤。赶紧把他搬到平坦、没有障碍物的地方(比如空地、床中央),别让他撞到桌子、椅子;解开衣领、腰带,让呼吸更顺畅。如果他牙齿咬得紧,可以用软毛巾、纱布或者衣角垫在上下牙之间——但要是已经咬着舌头了,别硬撬,不然会弄伤牙齿。接下来一定要让他侧躺着!侧躺能让呕吐物顺着嘴角流出来,不会呛进气管里(要是仰着,呕吐物容易堵喉咙,特别危险)。
注意:别强行按住他的手脚——抽搐时肌肉收缩力很强,强行按压可能把骨头弄折或者拉伤;也别往他嘴里塞筷子、勺子这些硬东西,容易戳伤口腔或者牙齿。另外,记好发作的细节:比如从几点开始、到几点结束(哪怕只有几分钟),抽的时候是手脚一起抽还是只有一边,有没有吐白沫、翻白眼,这些情况医生问的时候能说清楚,对诊断特别有用。
医院检查:要做这两类关键项目
发作后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医生一般会做两类检查帮你找原因:
一是查脑子结构:做脑部CT或核磁共振(MRI),能查出有没有脑出血、脑肿瘤、脑炎这些“看得见的问题”——这些都是引发惊风的常见原因;
二是查脑电活动:最常用的是24小时动态脑电图——戴个小仪器在头上,连续监测24小时,能抓到普通脑电图查不到的异常放电(很多癫痫发作都是脑电“乱放电”引起的)。如果第一次检查没查到问题,但还是老发作,可能需要再做一次,或者做“诱发试验”(比如用闪光刺激,看看会不会诱发发作)。另外,抽静脉血查一些指标(比如GFAP蛋白),也能帮医生更准确判断病情。
用药原则:别乱吃、别乱停
抗癫痫药的使用有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 广谱药(比如丙戊酸钠)适合多种发作类型(比如全身抽搐、局部抽搐都能用);
- 针对性药物(比如卡马西平)适合“局灶性发作”(只有一边手脚抽、嘴角抽);
- 苯二氮䓬类是发作时的“急救药”,能快速镇静止抽。
重点提醒:吃药要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加量(医生叫“滴定”)——这样既能看药有没有效果,也能减少头晕、恶心这些副作用。另外,绝对不能突然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引发“癫痫持续状态”(抽搐不停),减药得慢慢來(比如用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定要听医生的。如果正在吃其他药(比如降压药、感冒药),一定要告诉医生——有些药会互相影响,降低药效或加重副作用。
长期管理:做好4点,减少发作
癫痫是慢性病,平时的管理比发作时的处理更重要,重点要做好这4件事:
- 作息规律: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睡眠不足是诱发发作的“头号元凶”,熬夜、失眠后特别容易抽;
- 饮食要注意:推荐“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深海鱼、全谷物),补充ω-3脂肪酸(比如三文鱼、亚麻籽里就有);别暴饮暴食,也别饿太久——急性低血糖会刺激大脑,诱发抽搐;
- 情绪要稳:压力大的时候试试正念冥想、深呼吸或者散步——研究发现,压力大时体内“皮质醇”(压力激素)会升高,和发作次数变多有关系;
- 环境安全:避免强光、频闪刺激——比如别盯着快速闪烁的霓虹灯、电脑屏幕的高频闪烁,有些人对这些敏感,会诱发“光敏性癫痫”。
特殊场景:这些情况要提前准备
- 频繁发作的人,随身带一张急救卡:写上目前服用的抗癫痫药物、紧急联系人电话(比如家人、医生),万一发作时别人能帮着联系;
- 户外活动(比如爬山、游泳)尽量结伴——别单独行动,万一发作没人帮忙;
- 开车前一定要问医生“能不能开”:如果医生同意,要在车里准备应急药物(得遵医嘱);
- 可穿戴设备辅助:现在有智能手表、手环能监测心率、肌肉活动,提前预警发作,研究说准确率挺高的,有需要可以试试。
常见误区:这4件事绝对别做
- 掐人中:以前很多人觉得掐人中能“唤醒”,其实会压伤面部皮肤(比如捏红、捏肿),现在医生已经不推荐了;
- 发作时喂水喂药:抽的时候意识不清,喂水、喂药会呛进气管,引发肺炎甚至窒息——等发作结束、意识恢复了再慢慢喝水;
- 信偏方:有些“土方”“草药”里有神经毒素(比如马钱子),吃了反而会加重发作,甚至中毒;
- 症状好就停药:很多人觉得不抽了就不用吃药,结果没几天又发作——癫痫得按疗程吃,减药、停药都得听医生的,不然容易复发。
成人惊风发作并不可怕,只要掌握正确的紧急处理方法,及时去医院检查,按医生的要求吃药,平时做好作息、饮食、情绪的管理,就能有效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关键是要避开误区,别自己瞎处理——科学的方法才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有问题多和医生沟通,才能让生活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