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生牙是牙齿发育中的“计划外成员”,由胚胎期牙胚分裂异常或牙板过度增生形成。全球约1%-3%的人存在多生牙问题,其中80%位于上颌前牙区。这颗“额外牙”看似无害,实则像牙列里的“捣蛋鬼”,处理不当会打乱整个口腔环境的平衡。
“三把尺子”判断拔牙必要性
1. 空间争夺战:守护牙列秩序
多生牙侵占正常牙槽骨空间时,就像早高峰地铁里的“不速之客”,可能导致邻近牙齿移位。临床数据显示,前牙区多生牙引发邻牙移位的概率高达67%,不仅影响微笑的美观度,还会使咀嚼效率降低20%以上。若出现牙缝增宽、牙齿扭转或阻生(无法正常萌出)的情况,就像交通堵塞需要疏导,拔除这颗“占位者”是明智选择。
2. 卫生死角:细菌滋生的温床
藏在牙缝深处的多生牙,容易残留食物残渣,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研究发现,这类牙齿周围的龋齿发生率是正常牙齿的3.2倍,牙周袋深度平均比正常牙齿深4毫米。若出现反复嵌塞食物、邻牙酸痛或牙龈红肿,这颗牙就像口腔里的“定时炸弹”,建议及时拔除。
3. 静默观察:休眠火山的监测策略
有些埋伏型多生牙(埋在颌骨内未萌出)堪称“最安静的邻居”,既不影响咬合功能,也不破坏美观,更无炎症表现。2022年国际牙科影像学共识指出,这类牙齿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每6-12个月拍摄CBCT(锥形束CT)监测变化——就像对待休眠火山,只要无异常活动,无需主动干预。
“三维评估法”科学决策
专业医生会结合临床检查、全景牙片和CBCT,综合评估多生牙的形态、萌出方向,以及与邻牙的位置关系。特别提醒家长:儿童混合牙期(乳牙与恒牙交替阶段)的多生牙处理需谨慎,可能影响恒牙胚发育,建议20岁前每半年进行牙科追踪,把握最佳处理时机。
避坑指南:这些误区要远离
- 误区1:“小牙不碍事”
有些家长认为乳牙期的小多生牙无需处理,却不知它可能影响恒牙的萌出方向,最终导致更复杂的正畸问题。 - 误区2:“网红拔牙”
短视频平台流传的“自拍拔牙教程”存在严重风险——专业操作需考虑牙根形态、与神经管的距离等20余项参数,千万别模仿。 - 误区3:“一拔了之”
有些埋伏牙可能与颌骨发育相关,贸然拔除反而影响面部结构,需经三维影像重建后谨慎决策。
决策锦囊:你的专属判断原则
- 功能优先
若影响咬合或发音,即使不疼也要处理——就像鞋里硌脚的小石子,早清除早舒适。 - 健康红线
若出现邻牙龋坏、牙周袋加深等“健康警告”,应立即启动治疗。 - 动态观察
无症状者需建立“牙齿健康档案”,定期拍摄CBCT跟踪牙根吸收情况,如同给牙齿办了张“年度体检卡”。
面对多生牙,记住“功能优先、健康为本、动态观察”的核心原则。及时就医检查如同给牙齿做“人口普查”,既能避免过度治疗,又能精准消除隐患。切记,所有处理决策都需基于专业评估,切勿自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