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东西时牙齿刺痛,往往是牙周组织受伤的信号,背后其实是牙周支持结构在慢慢被破坏。牙周炎会通过三个病理过程影响咀嚼功能:龈下牙结石的机械刺激、牙周袋内的菌群失衡,还有牙槽骨吸收导致的牙齿松动。临床数据发现,约78%的患者第一次就诊时,牙周已经有中度以上的破坏了。
牙周破坏的三级病理机制
1. 龈下牙结石的刺激
牙结石是钙化的菌斑,表面粗糙,容易吸附有毒物质。嚼纤维多的食物时,食物残渣和结石边缘摩擦,会引发局部急性炎症。研究显示,有龈下牙结石的人,牙龈里的前列腺素E₂水平比健康人高3.2倍,这种炎症物质会让痛觉更敏感。
2. 牙周袋的菌群失衡
当牙周袋深度超过4毫米,厌氧菌的比例会明显增加。研究发现,牙周袋每深1毫米,龈下菌群的多样性就下降15%,像牙龈卟啉单胞菌这类致病菌的占比会变成正常的8倍。这些细菌的代谢产物会破坏牙周膜的纤维结构,导致咬东西时压力传导异常。
3. 牙槽骨吸收的力学改变
当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1/3,牙齿正常的活动范围(0.25毫米)就会被打破。临床数据表明,牙槽骨吸收到牙根一半的牙齿,咀嚼效率会下降60%。骨头支持没了,加上咬东西的创伤,会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牙齿松动。
牙周炎的早期预警信号
- 牙龈出血:刷牙或吃东西时,每次出血超过3滴
- 牙缝变大:牙齿间的缝隙比之前宽了0.3毫米以上
- 牙根暴露:牙龈萎缩,导致牙本质暴露1毫米以上
- 口臭:早上起来嘴里的挥发性硫化物浓度超过150ppb
- 冷热敏感:牙本质暴露区碰到冷热刺激,反应持续超过30秒
分级防控体系的构建
1. 基础护理阶段
- 机械清洁:每6-12个月做一次龈上洁治(洗牙),超声波洗牙能清除90%的可见菌斑
- 局部用药:每周用2次0.12%的氯己定含漱液,可减少40%的龈下菌群
- 日常护理:用改良巴氏刷牙法配合牙间刷,菌斑清除效率能提升到75%
2. 专业治疗阶段
- 刮治治疗:若牙周袋深度超过5毫米,需做龈下刮治,研究显示能让探诊深度减少2.1-2.5毫米
- 骨修复:针对垂直型骨缺损,可用骨移植材料修复,术后6个月骨密度提升18%
- 正畸调整:牙齿移位者可做轻度矫正,改善咬合创伤
3. 监测评估体系
- 影像检查:每年做一次锥形束CT扫描,能检测到不到5%的骨量变化
- 菌斑检测:每3个月做一次牙周致病菌DNA检测,监控菌群平衡
- 炎症监测:定期测龈沟液里的IL-1β水平,预警活动性破坏
临床认知误区解析
- 误区一:“没症状不用治”
研究显示,就算牙周炎处于静止期,每年也会有0.3毫米的隐性骨吸收,需定期监测。 - 误区二:“洗牙导致牙缝变大”
其实是清除结石后,原来被掩盖的骨吸收情况露出来了,不是治疗的问题。 - 误区三:“止痛药能代替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只能暂时缓解疼痛,没法阻止组织继续被破坏。 -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不能做刮治”
只要血糖控制达标(糖化血红蛋白<8%),牙周手术成功率和普通人差不多。
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牙周手术成功率能提升到85%。孕妇孕前要做牙周检查,活动性牙周炎会让早产风险增加3.5倍。种植牙患者建议每3个月用专用探针检查,若种植体周围袋深度超过4毫米,需及时干预。
总之,牙周炎是渐进性疾病,早期信号容易被忽略,但通过留意预警症状、做好分级防控、纠正认知误区,能有效延缓病情进展。不管是普通人还是特殊人群,日常做好口腔护理、定期检查,才能保护牙周支持结构,避免牙齿刺痛、松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