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进水后耳朵闷胀、突然一只耳朵听不清,这些常见的耳部不适,可能和“耵聍栓塞”关系很大。耵聍栓塞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就诊病例里约32.7%是这个问题,规范处理与科学认知特别需要普及。
耵聍的生理功能再认知
耳朵外1/3耳道皮肤里的耵聍腺分泌物,本质是一层含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的弱酸性保护屏障。2022年有研究发现,当耵聍pH值维持在5.5-6.5时,能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生长;它和角质细胞混合成的疏水层,还能把耳道湿度稳定在40%-60%的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耵聍会通过说话、吃饭时下颌关节的运动“自洁”排出,只有当排出受阻时,才会形成病理性栓塞。
栓塞形成机制解析
耵聍栓塞主要由“解剖异常+清洁不当”共同导致:
- 解剖因素:天生外耳道狭窄、耳道炎症后狭窄,或耳甲腔形状异常的人,耵聍排出效率会下降40%-60%;
- 行为因素:用棉签掏耳时,78%的人会把耵聍往鼓膜方向推,反而加重阻塞;
- 退化改变:老年人耳道神经肌肉功能减退,纤毛摆动变慢,加上耳毛增多,耵聍颗粒容易粘成“生物滤网”,堵在耳道里。
临床症状分级特征
症状轻重和栓塞程度成正比:
- 轻度阻塞(堵不到1/2耳道):偶尔耳闷,游泳或进水后更明显;
- 中度阻塞(堵1/2-3/4耳道):会有传导性听力下降(听声音像隔层东西,下降20-30分贝),65%的人伴耳鸣;
- 重度阻塞(堵超过3/4耳道):可能头晕(刺激平衡器官)、反射性咳嗽(刺激迷走神经耳支)。
孩子的表现更隐蔽,常是注意力不集中、对声音不敏感,得结合行为观察判断。
规范处置流程与技术进展
处理遵循“阶梯式方案”:
- 保守软化:
- 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
- 用38-40℃温毛巾湿敷耳朵(温度别超42℃),辅助腺体分泌;
- 鼓膜完整时,可用专用冲洗器冲耳道(压力需控制)。
- 内镜微创:
- 耳内镜引导下用细吸管吸引耵聍;
- 冷离子消融(40℃低温,避免烫伤);
- 绿激光辅助分解(532nm波长,精准控制能量)。
- 术后管理:
- 注意预防感染;
- 用定制硅胶耳模保持耳道通畅1-2周;
- 做生物反馈训练改善耳道肌肉功能。
护理认知误区警示
临床常见三个错误认知:
- 过度清洁:每周掏耳>2次,耳道皮肤损伤风险增加3.8倍;
- 偏方危害:用植物油滴耳引发的霉菌感染,占院内感染的17.4%(2023年数据);
- 自行处置:自己用镊子掏耳,导致鼓膜穿孔的占急诊病例21%。
特殊人群要注意: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高5倍,抗凝治疗者操作不当易致耳道血肿。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做一次耳内镜检查,早发现耵聍堆积。
耳部健康管理要遵循“三不原则”:不破坏耳道自洁机制、不强行清理无症状栓塞、不用非专业手段处理。如果耳闷胀持续超2周,建议去耳鼻喉科做耳道容积测定(正常>1.5ml)和听力检查,用客观指标指导干预。科学护耳的核心,是维护耳道微生态平衡——别因为过度干预,反而造成医源性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