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大家常遇到的不适症状,原因复杂,很容易被误解。很多人一头晕就先想到血压有问题,但其实头晕和多个身体系统的问题都有关,得从多方面分析才能找到原因。
血压波动的关联性分析
据统计,单纯因为血压波动引起的头晕,大概占头晕就诊者的15%。如果血压超过180/120mmHg,可能会引发高血压急症相关的头晕,还常伴有头痛、耳鸣等症状。长期有高血压的人反而很少出现明显头晕,但“白大衣高血压”(也就是看到医生就紧张导致血压升高)的人,因为心理应激更容易喊头晕。在家测血压要按标准来:早上起床排完尿后,先坐一会儿再测,连续记7天的数据,最好用经过校准的电子血压计。
前庭系统功能障碍
内耳里的前庭器官是管平衡的核心,它出问题会导致各种眩晕。比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大概占头晕病例的30%,典型表现是一改变体位(比如起床、翻身)就突然天旋地转。临床研究发现,用Epley手法复位(一种专门的复位动作),大多数患者做1-2次就能好转。自测要在医生指导下做:快速躺下来,头抬45度,看看会不会出现持续的天旋地转,如果30秒内症状缓解,可能性就比较高。
现代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可能会引发视觉诱发性眩晕,原因和前庭与视觉系统的调节紊乱有关。有调查发现,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比普通人多很多。预防建议:每工作40分钟,就看5分钟6米外的东西,再活动活动颈椎。要注意,别过度依赖防蓝光产品,不然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心理因素影响机制
焦虑、抑郁和头晕关系很大,大概35%的头晕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原因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异常收缩。典型表现有:安静的时候头晕更厉害,还伴有心慌等症状,普通检查没发现身体有器质性问题。可以用标准化的量表评估,比如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
中枢性眩晕风险预警
要特别警惕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一种脑梗)引起的中枢性眩晕,这种情况大概占所有脑梗的20%。典型表现是“5D”症状:持续眩晕(dizziness)、看东西重影(复视,diplopia)、说话不清楚(构音障碍,dysarthria)、吞咽困难(dysphagia)、动作不协调(共济失调,dysmetria)。现场可以用FAST原则快速判断:看看脸是不是对称,两只胳膊活动协调吗,说话清楚吗?如果有异常,赶紧送医。
综合管理策略
做好三级管理能改善头晕的情况:1. 基础管理:保持合适的光照,别突然改变体位(比如猛地起床、转头),少吃盐;2. 对症处理:前庭抑制剂(缓解眩晕的药物)别用超过72小时,不然会影响前庭的自我恢复;3. 康复训练:前庭康复训练的有效率能达到70%,得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做;4. 心理调节:认知行为疗法对心理因素引起的头晕有效率超过60%。
就医要按步骤来:第一次看病可以先做基础检查,比如血常规、颈椎拍片;如果头晕一直不好,要做前庭功能检测,去耳鼻喉科查耳石症,必要时做头颅MRI。要注意,如果头晕持续超过14天,一定要做全面检查。
头晕的原因需要多个科室一起排查,患者可以记症状日记,把头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因(比如是不是转头、看手机后出现)都写下来。只要按规范流程检查治疗,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原因,得到有效治疗。高危人群(比如长期伏案、有高血压的人)最好定期做前庭功能筛查,早发现潜在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