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有两套关键系统:负责“供油”的冠状动脉系统,和管“发电传电”的电活动系统。当这两套系统出问题时,会引发两种截然不同的急症——心绞痛和房颤,虽然都属于心血管紧急情况,但发病原因、症状和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
心绞痛:心肌缺血引发的“能量危机”
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斑块堵塞或突然痉挛变窄,心肌细胞得不到足够氧气,就会引发疼痛——这就是心绞痛。它的典型表现有几个特点:
- 发作诱因:常见于爬楼梯、生气、吃太饱等场景后
 - 疼痛性质:像胸口压了块石头,或揪着紧的疼,通常不超过15分钟
 - 放射特点:可能向左肩、左臂内侧、下巴甚至后背串着疼
 - 伴随表现:常出冷汗、喘不上气,或有点恶心
 
要注意的是,约30%女性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上腹部不适,或没原因的极度疲乏。心电图检查可能会看到ST段压低或T波倒置,冠脉造影能明确血管狭窄程度。
房颤:心脏电活动的“混乱风暴”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本质是心房电活动乱了套,导致心室跳得又快又没规律。主要表现包括:
- 心跳特点:心跳完全没规律,摸脉搏会发现时强时弱、时快时慢
 - 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心脏泵血能力可能下降20%-30%
 - 血栓风险:左心耳血流变慢,容易形成血栓
 - 症状差异:有些患者仅表现为稍微动一下就累
 
2023年最新指南提到,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常人高5倍。动态心电图监测或智能穿戴设备的心率记录功能,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阵发性房颤。
诊断技术的“三重奏”
医生鉴别这两种病,主要靠以下检查手段:
- 心电图:捕捉心绞痛典型的ST段改变,或房颤的f波特征
 - 心脏超声:评估心室壁运动是否异常,以及心脏功能状态
 - 生物标志物检测:比如肌钙蛋白、脑钠肽等指标
 - 负荷试验:通过运动或药物诱发心肌缺血的表现
 
治疗策略的“双轨制”
两种病的治疗重点完全不同:
- 
心绞痛治疗体系
- 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血流
 - 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 血运重建治疗:比如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打通堵塞的血管
 
 - 
房颤管理方案
- 控制心室率: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
 - 恢复正常心律: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做导管消融手术
 - 预防血栓:按要求用抗凝药,需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急救处理的“黄金法则”
出现疑似症状时,要立刻这么做:
- 马上停止活动,坐下来或半躺着(上半身垫高)
 - 若没有低血压,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
 - 立刻打120等待专业救治
 - 记一下症状开始时间和变化过程
 
研究显示,胸痛发作后120分钟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如通血管),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房颤急性发作时,首要目标是控制心室率,不用急着立刻恢复正常心律。
二级预防的“四维管理”
平时预防要注重四点:
-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少喝酒、控制体重
 - 管理危险因素:定期测血压、血糖、血脂
 - 查睡眠:若睡觉打呼噜厉害,做睡眠呼吸监测筛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定期复查:包括心电图和心脏功能评估
 
有心血管病的人最好记症状日记;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特别提醒:胸痛超过20分钟要高度警惕心肌梗死,房颤患者必须严格按医生要求用抗凝药,不能随便停。
总的来说,心绞痛是心脏“供油”不足的“能量危机”,房颤是心脏“电路”混乱的“风暴”。不管是哪种情况,早识别、早处理都很关键。平时做好预防,有症状赶紧找医生,才能降低风险,保护心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