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性呕血不是突然发生的,背后往往有明确的疾病原因。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危险的致死原因之一,发病急、死亡率高——据统计,第一次出血的死亡率能达到30%,如果再次出血,死亡率会飙升到70%,对肝硬化患者来说是极大的健康威胁。
门脉高压是怎么导致血管“变脆”的?
肝脏正常的结构是保证血液正常流动的关键。当肝硬化导致肝脏组织广泛纤维化、变硬时,门静脉里的血液流动阻力会大幅增加。正常门静脉压力在5-10mmHg之间,若压力持续超过20mmHg,就会形成“门脉高压症”。为了代偿这种高压,身体会建立“侧支循环”(新的血液通道),而食管和胃底的静脉丛因为位置特殊,成了主要的分流通道。这些原本细小的静脉长期被高压冲击,会慢慢扩张、扭曲,变成肉眼可见的静脉曲张,管壁厚度甚至会变薄到正常血管的1/3,特别容易破裂出血。
哪些信号提示“危险要来了”?
这种出血的表现很有特点,记住以下几点能早识别:
- 呕血:突然出现无痛性呕血,出血量通常超过500ml,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凝块;
- 黑便:消化道出血超过50ml时,会排出像柏油一样的黑便(发亮、黏腻);
- 循环衰竭:心跳变快(>100次/分)、收缩压降低(<90mmHg),同时手脚冰凉、出冷汗;
- 脑缺血: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甚至昏迷,提示大脑供血不足;
- 肝病病史:如果有乙肝、丙肝或肝硬化历史,出现上述症状一定要立刻警惕。
突发出血时,这3步能救命!
一旦怀疑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要立刻启动“应急3步”:
- 摆对体位:让患者采取45度半卧位(上半身抬高),避免呕吐物呛进气管导致窒息;
- 禁食禁水+建静脉通道:严格停止吃喝(连水都不能喝),尽快找医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
- 送对医院:优先选择有消化道出血多学科救治能力的医院(能做内镜、介入治疗的医院),不要随意找小诊所。
目前医学有阶梯式治疗方案:先用血管活性药物快速降低门脉压力;再用内镜治疗(如套扎术扎住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闭合血管)实现即时止血;若药物和内镜无效,可做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研究发现,24小时内完成内镜干预,能让再出血风险降低50%。
预防出血,分“三级”管理更有效
根据病情阶段,预防要分层做:
- 初级预防(未出血者):
- 每6-12个月做一次胃镜筛查,早发现曲张静脉;
- 不吃粗糙、坚硬食物(如坚果、脆骨),避免划破血管;
- 有乙肝/丙肝者,坚持抗病毒治疗控制肝病进展。
- 二级预防(出血后稳定期):
- 长期用β受体阻滞剂降低门脉压力;
- 定期做内镜预防性治疗(如套扎);
- 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如Child-Pugh分级),关注肝病变化。
- 三级预防(反复出血者):
- 评估肝移植适应证(若肝功能严重衰竭);
- 考虑TIPS手术可行性;
- 制定家庭急救预案(如记住体位摆放、快速叫救护车)。
日常养血管,记住“三温”+“三避免”
日常管理要遵循“温和原则”,减少血管刺激:
- 饮食“三温”:食物温度保持37℃左右(和体温相近),吃半流质/软食(如粥、烂面条、蒸蛋),进食时细嚼慢咽;
- 运动“三避免”:选太极、八段锦等低强度锻炼,避免举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 心理“稳情绪”:焦虑、生气会升高血压、加重门脉压力,可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缓解焦虑,保持情绪稳定。
总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虽危险,但只要早识别预警信号、紧急处理及时、做好分层预防和日常管理,就能大幅降低死亡风险。肝硬化患者及家属一定要重视定期检查,学一点急救知识,才能更好守护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