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身体里的“动力泵”,要是结构出了问题,会引发不同的心肌疾病。肥厚型心肌病和扩张型心肌病都属于心肌疾病,但两者的“病变方向”完全相反——前者是心肌异常增厚,后者是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力变差。这种结构上的根本区别,直接决定了它们的症状、治疗甚至日常注意事项都不一样。
结构对比:心脏的“增厚” vs “扩张”
肥厚型心肌病的核心问题是心肌异常增厚,尤其是心脏中间那层“室间隔”(分隔左右心室的组织)最容易变厚。这样一来,心腔的空间被“挤小了”,心脏放松的时候(舒张期)没法装足够的血液。而扩张型心肌病正好相反,心肌像被过度拉松的橡皮筋,心腔变大、室壁变薄,导致心脏收缩的时候没力气把血泵出去。
症状:看似相似,实则“病因不同”
两类患者都会出现呼吸困难,但背后的原因大不一样。肥厚型患者大多是“运动后喘不上气”,因为增厚的心肌没法跟上运动时的需氧需求,导致“供需不平衡”。而扩张型患者的呼吸困难更“典型”——比如躺着就喘,得坐起来才舒服(端坐呼吸),或者晚上睡着突然憋醒(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些都是心衰的信号。胸痛方面,肥厚型更像“心绞痛”(比如胸口压榨感、运动后加重),扩张型则多是“闷闷的不舒服”。还要特别注意:肥厚型患者如果突然晕倒(晕厥),可能是心律失常或心脏流出道被堵导致脑供血不足,这是危险信号,得赶紧就医。
诊断:多检查“拼证据”
如果心电图提示“左心室肥厚”,得进一步做检查确认。超声心动图是“金标准”——能清晰看到室间隔是不是厚过15mm(肥厚型的关键指标),或者左心室内径是不是超过55mm(扩张型的标志)。心脏核磁共振能帮医生发现心肌纤维化的问题(这是心肌受损的表现)。对于疑似病例,动态心电图(戴24小时的那种)能捕捉到平时查不到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治疗:精准应对“不同病变”
治疗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肥厚型心肌病常用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率,让心脏舒张得更好)、钙通道阻滞剂(减少心肌耗氧);如果药物控制不好,“室间隔消融术”能精准消除梗阻部位,改善心脏供血。扩张型心肌病以“心衰管理”为核心,RAAS抑制剂联合SGLT2抑制剂是基础方案;如果心室收缩不协调,“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三腔起搏器)能帮心脏“同步发力”;终末期患者可能需要心室辅助装置来代替心脏做功。
日常管理:学会“照顾自己”
日常要做好“自我监测”:每天固定时间称体重,如果1-2天内体重突然涨了2斤以上,可能是心衰加重(体内积水了),得赶紧找医生;如果晚上睡着突然憋醒,提示肺里有淤血,也是心衰进展的信号。运动要“选对方式”:肥厚型患者别做竞技性运动(比如跑步、打球比赛),避免加重心脏负担;扩张型患者可以尝试适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走、打太极),但要循序渐进,别累着。吃的方面要“少盐”,每天盐的摄入量别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瓶盖的量),避免加重水肿。定期随访不能少,每3-6个月做一次超声心动图,让医生评估病情变化。
总的来说,肥厚型和扩张型心肌病虽然都属于心肌疾病,但一个是“心肌增厚挤小了心腔”,一个是“心腔扩大没力气泵血”,两者的管理重点完全不同。只要早识别症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做好日常监测和生活调整,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