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或支气管炎发作时,不少人会遇到胸痛的情况——有时候是咳嗽扯得胸壁疼,有时候是呼吸时胸口刺痛,还有些情况可能和心脏有关。搞清楚胸痛的原因、学会识别危险信号、做好护理和预防,能帮我们更从容地应对这类问题。
感冒胸痛的常见原因
感冒引发胸痛主要和三个情况有关:一是剧烈咳嗽让胸壁肌肉反复收缩,就像长时间用力后肌肉“累伤”了,可能出现痉挛或软组织损伤,咳得越厉害,疼得越明显;二是病毒跑到胸膜(覆盖在肺和胸壁内侧的薄膜)上,引发炎症渗出,呼吸时胸膜互相摩擦,就会产生尖锐的“刺疼”;三是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会通过血液影响心肌(心脏肌肉),这时候需要做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才能确认。
支气管炎和胸痛的关系
支气管炎本身不会直接引起胸痛,但要注意三个间接原因:一是持续剧烈咳嗽会扯着胸骨后的肌肉,导致肌肉痉挛疼;二是如果合并细菌感染,炎症可能从支气管扩散到胸膜,引发胸痛;三是有心脏病、慢阻肺等基础病的人,感染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脏缺血疼)或慢阻肺急性加重,这时候胸痛可能是更严重问题的信号。这些情况需要通过胸片、血常规等检查来区分。
胸痛要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说明可能有危险,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 疼痛性质变了:从隐隐的“闷疼”变成像石头压着胸口的“压榨感”,或者像刀割一样的“锐痛”;
- 呼吸越来越困难:比如只能坐着呼吸(端坐呼吸)、吸气时脖子和胸口的骨头往里陷(三凹征),或者用血氧仪测出来血氧饱和度低于95%;
- 心脏出问题:心跳一直超过100次/分钟,或者心跳节奏乱了(比如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 神经症状:比如意识模糊、说话不清楚,或者一侧胳膊腿没力气、动不了;
- 全身炎症严重:持续高烧超过39℃,或者出现休克(比如浑身发冷、血压低、出冷汗)。
家庭护理怎么做才科学
在家护理可以这么做:
- 每天喝够1500-2000毫升液体——优先选温开水、淡盐水或者带电解质的饮料(避免含糖量太高的),能帮助稀释痰液、缓解咳嗽;
- 用医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记得每周换一次滤芯,不然会滋生细菌,反而加重呼吸道刺激;
- 练腹式呼吸:每天10分钟,慢慢来——吸气4秒(肚子鼓起来)、屏息2秒、呼气6秒(肚子缩回去),能放松呼吸肌,减轻咳嗽和胸痛;
- 睡觉用半躺姿势(床头抬30-45度),用颈枕托住脖子,让颈椎保持自然弯曲,能减轻胸口的压迫感;
- 每周清洗空调滤网,家里用PM2.5过滤装置(比如空气净化器),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等刺激物。
怎么预防胸痛复发
根据研究证据,这样做能降低风险:
- 每年打流感疫苗——能有效降低流感引发的严重呼吸道感染风险,减少因感冒导致的胸痛;
- 补充维生素D3:每天800-2000IU(可以通过晒太阳15-30分钟,或者吃深海鱼、鸡蛋等食物补充,也可以吃补充剂);
- 吃深海鱼:每天200克(比如三文鱼、沙丁鱼),或者补充Omega-3脂肪酸(每天1克),能帮助调节免疫,减少炎症反应;
- 呼吸肌训练:每天用“阈值负荷训练器”练15分钟,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减少咳嗽引发的肌肉疼;
- 环境防护:用HEPA级空气净化器(能过滤99.97%的PM2.5),避免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
- 运动:每周做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40分钟、慢跑30分钟,心跳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能提高心肺功能,减少感染后胸痛的发生。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急诊
出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建议2小时内去急诊:
- 胸痛持续超过2小时,不管怎么休息都不缓解;
- 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钟(正常成年人是12-20次),或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4%;
- 心率一直超过110次/分钟,还伴随血压异常(比如高压低于90mmHg或者高于180mmHg);
- 意识障碍(比如叫不醒、迷糊),或者一侧肢体无力、不能活动;
- 咯血量超过50毫升(比如一口痰里有很多血),或者拉黑色的柏油样便(提示消化道出血)。
总之,感冒或支气管炎引发的胸痛,大部分是咳嗽、肌肉或胸膜炎症导致的“良性”疼痛,但如果出现剧烈疼痛、呼吸心跳异常、意识不清等危险信号,一定要立刻就医。日常做好家庭护理、定期预防,能帮我们减少胸痛的发生,更安全地应对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