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中风时,急诊科医生首先会安排影像学检查。CT和MRI是最核心的两种,它们的技术特点不一样,选对了能帮医生快速明确病因,抓住最佳救治时间——中风救治分秒必争,选对检查就是在抢时间。
CT检查的特点和用处
CT用X射线成像,5-10分钟就能出结果,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的密度变化。如果是脑出血,血液和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异很明显,CT诊断准确率超过95%,像基底节区、脑室这些常见出血部位,检出率更是接近99%,所以是急诊室首选的初筛工具。
不过CT查脑梗死有时间限制——发病6小时内,只有约50%的患者能通过CT看到低密度的梗死灶;24小时内检出率升到85%,但小脑、脑干等部位的微小病灶(小于5毫米)还是容易漏诊。这是因为刚缺血时,脑组织含水量没明显变化,CT的对比度不够,拍不出来。
MRI检查的优势
MRI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成像,对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别敏感。其中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能在脑缺血发生5-10分钟后就显示异常信号,比CT早12-24小时发现梗死灶。研究显示,MRI对急性脑梗死的敏感度高达93%-97%,尤其适合后循环(比如脑干、小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但MRI也有明显短板:检查时间要20-40分钟,要是患者躁动、意识不清,容易拍出模糊的图像(称为“运动伪影”);设备普及率比CT低,费用大概是CT的3-4倍。如果怀疑脑出血,普通MRI序列的诊断效果不如CT,得加做磁敏感序列(SWI)才能达到相近准确率。
该怎么选检查?
现在中风诊疗指南推荐“CT优先+选择性MRI补充”的流程。首诊做非增强CT,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能快速排除脑出血(平均2分钟就能扫完);二是能识别早期缺血迹象(比如大脑中动脉有没有高密度影);三是帮助判断是否符合溶栓治疗的指征。
如果CT没查到出血,但医生高度怀疑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要在24-48小时内补做MRI。这种“双模态”组合能让病因诊断准确率提升到99%以上。要是症状持续超过6小时,也可以直接做MRI,获取脑组织活性信息,指导血管内治疗的决策。
选检查的关键因素
选检查要综合看五个维度:一是发病时间——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内)优先MRI,急性期(发病6-24小时)优先CT;二是症状严重程度——意识障碍的患者优先CT;三是设备可及性——基层医院通常只有CT,就先做CT;四是患者配合度——躁动的患者优先CT,避免图像模糊;五是经济承受能力——要考虑医保覆盖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约15%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就是“小中风”)患者,MRI能发现急性梗死灶,说明影像学检查对风险评估很重要。
影像技术的新进展
现在影像技术正朝着“多模态融合”发展。比如CT灌注成像能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帮医生找到“缺血半暗带”(还能挽救的脑组织);MRI的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不用打造影剂就能做脑灌注评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也在普及,能自动分割病灶、测量体积,把诊断报告的出具时间缩短到传统方法的1/3。
实际诊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方案:比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避免用增强CT或MRI;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只能选CT。这种“因人而异”的决策,体现了现代医学精准化、人性化的方向。
总之,CT和MRI各有优缺点,急诊查中风不是“选贵的”而是“选对的”。医生会结合发病时间、症状、设备 availability、患者配合度和经济情况综合判断,核心目标是最快、最准地明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了解这些知识,能帮我们更理解医生的决策,一起抓住中风救治的“黄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