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坠落时,头部受到冲击会造成复杂的力学伤害。颅骨是保护大脑的坚硬外壳,当冲击力超过它的承受能力时,颅骨会变形甚至骨折,同时脑组织还会经历“先撞向颅骨内壁、再反弹回去”的双重伤害。研究发现,此时颅内压瞬间能涨到正常的15倍,这种压力差容易引发弥漫性轴索损伤(一种脑组织纤维的损伤)。
损伤类型的表现和风险
1. 颅骨骨折的后续问题
如果骨折线延伸到颅底,可能破坏那里的结构,导致脑脊液从鼻子或耳朵流出来(脑脊液鼻漏/耳漏)。大约15%的颅底骨折患者会伤到嗅神经,这种嗅觉问题一开始容易被忽略,耽误恢复。
2. 脑震荡的神经变化
受伤后神经元会突然异常放电,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平衡被打乱。临床观察发现,30%的患者伤后3个月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等认知问题。
3. 脑挫裂伤的双重伤害
撞击点的直接伤害和对侧的反弹伤害,可能导致大脑多个部位受损。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双侧额叶受伤的患者中,40%的人半年后会有情绪控制问题,比如容易冲动或者没情绪。
不同时间段要注意的症状
急性期(0-24小时):要警惕这些信号
- 越来越厉害的头痛,还伴有恶心呕吐
- 瞳孔对光反应变慢,或者两边不一样大
- 运动协调有问题,比如指鼻子指不准
- 手脚麻木等感觉异常
亚急性期(24-72小时):这些表现要重视
- 近事记忆变差,比如记不得受伤前后的事
- 性格变了,比如容易生气或者情绪反应不对劲儿
- 睡眠紊乱,要么一直困,要么睡不着
- 视力问题,比如看东西重影或者视野变小
欧洲神经创伤协会提醒,老人如果出现轻微的意识模糊,颅内出血的概率比年轻人高1.3倍,而且出血扩大的速度平均快47%。
正确的处理步骤
1. 现场怎么固定头部?
用改良头锁法:施救者双手掌根放在患者头的两侧,前臂垂直地面,形成稳定的三角。一定要保持颈椎不动,别旋转。
2. 怎么判断意识状态?
用GCS评分系统随时观察,主要看3点:会不会主动睁眼、能不能正常说话、能不能按指令做动作(比如抬手)。要注意,喝酒会影响评分结果,建议每15分钟再测一次。
3. 该做哪些检查?
- 初步筛查:做头颅CT平扫(层厚1-3毫米),重点看有没有高密度影(提示出血)。
- 补充检查:如果CT结果和症状不符(比如CT没事但患者一直头痛),再做MRI的DWI序列。
- 随访:如果一开始检查没事但症状一直有,建议72小时内再做一次MRI。
4. 康复期要注意什么?
- 吃药:别用影响凝血的药,比如某些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
- 睡眠:记下来每天多久能睡着、晚上醒几次,观察睡眠变化。
- 功能恢复:慢慢增加认知活动,比如先练记数字,再练复杂的任务(比如做饭、算账)。
怎么预防高空坠落头部受伤?
德国职业安全指南的研究显示,用符合EN397标准的防护头盔,能让颅脑损伤风险下降72%。建议从这几方面建立防护体系:
- 个人防护:每18个月换一次安全头盔,定期检查头盔内部的悬挂系统松紧。
- 工程防护:作业区域装双层防坠网,安装垂直生命线(防止坠落的装置)。
- 培训演练:要参加坠落制动系统的操作培训,每季度做一次应急演练。
高空坠落头部受伤风险高,但只要做好防护、及时识别危险症状、按规范处理,就能有效降低伤害。平时重视预防(比如戴合格头盔)、掌握应急方法,关键时刻能保护自己和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