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管理是预防心脏功能恶化的关键环节。长期血压升高会持续给心脏“施压”,研究证实将收缩压控制在130-135mmHg之间,能显著降低心衰进展风险。不过降压速度要因人而异——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慢性病的人,可以先把血压目标设为140/90mmHg以下,等身体适应后再逐步调整。建议用动态血压监测加家庭自测,每周至少记录3次晨起和晚间的血压值。
药物治疗需遵循科学原则
目前临床主要用四类药物联合治疗: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包括ACEI、ARB、ARNI,其中ARNI改善心功能的效果更优);2. 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减少心脏耗氧,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3. 利尿剂(缓解体内积水,使用期间要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4.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抗心肌纤维化,适合中重度心衰患者)。切记,药物调整必须找专科医生,擅自停药可能引发病情反弹。
生活方式要系统管理
- 膳食调整:一步步减盐,初期每天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1勺盐),逐步过渡到3克以内;推荐DASH饮食模式,多吃富钾的香蕉、菠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运动康复:根据心脏功能分级(纽约心功能分级)制定运动计划,Ⅱ-Ⅲ级患者可选择骑固定自行车、快走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40分钟,运动时能正常说话不喘息即可(谈话试验阳性)。
 - 体重监测:每天晨起空腹称体重,若3日内体重增加超过2kg,要警惕体内积水。
 - 戒断习惯:戒烟可采用行为疗法配合替代疗法(如尼古丁贴);喝酒要控制量——男性每天乙醇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ml、红酒250ml或白酒50ml),女性减半。
 
学会自我监测症状
日常要关注这几点变化:1. 晨起测静息血压和心率;2. 记录活动耐力(比如爬楼梯是否更累);3. 观察夜间呼吸困难的频率和持续时间;4. 摸下肢肿不肿。如果出现心率持续超过110次/分、夜间呼吸困难加重,或体重快速增加,要及时就诊。
避开常见治疗误区
- 别盲目求快降压:血压骤降会导致脑、心等重要器官缺血,应遵循每周调整1-2次的渐进原则。
 - 别自己调药:药物组合和剂量要根据心功能分级、检查结果调整,乱改可能更危险。
 - 不用过度限水:除非有严重水肿或低钠血症,一般无需严格控制喝水量。
 - 别忽视心理:要定期评估心理状态(比如有没有焦虑、抑郁),必要时找心理科帮忙。
 
患者需定期查脑钠肽(BNP)评估心功能,也可以关注新型监测技术的价值。所有治疗调整都要在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通过建立长期规范的管理体系,多数患者能实现症状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