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血压长期超过140/90mmHg(高压/低压),我们的血管就像一直超载运转的输油管道,长期承压会慢慢“受损”——高压会不断冲击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导致损伤,血液里的胆固醇就会趁机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危险更大:当血管狭窄超过75%,就可能出现心绞痛,比如胸口闷痛、有压迫感。
脑血管的脆弱性更要重视,血压忽高忽低的危害尤其大。有研究发现,血压波动每增加10mmHg,中风(脑卒中)的风险就会上升;2023年的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得脑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的4倍多。如果血管硬化再加上血栓形成,可能突然出现手脚麻木、说话不清楚,甚至意识模糊。
肾脏是我们的“血液过滤器”,每天要过滤约180升血液,但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脏里的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一开始可能没明显症状,只是尿液里出现微量白蛋白(需要检查才能发现);如果这时候没及时干预,5-7年后可能发展成肾功能不全。当肾小球滤过率降到60ml/min以下,身体里的水和钠排不出去,就会出现晨起眼皮肿、小腿按下去有凹陷的水肿;等代谢废物堆积太多,可能需要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更关键的是,心脑血管和肾脏的损伤会互相“加重”:动脉硬化会让肾脏供血不足,激活身体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反过来让血压更高,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有高血压肾病的人,发生心血管事件(比如心梗、心衰)的风险比单纯高血压患者高很多。国际肾脏病研究显示,肾功能每下降10%,心力衰竭的风险就增加30%——肾脏排不出水会加重心脏负担,再加上贫血、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受影响。
要防控这些危害,需要多维度一起努力:
- 血压管理:建议做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全天血压变化,医生会制定个体化方案。比如晨间血压尽量控制在135/85mmHg以下,夜间在120/70mmHg以下。
- 肾功能监测: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早发现肾脏的早期损伤。
- 饮食调整: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大概一啤酒盖的量);蛋白质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0.8克算,优先选择鱼、禽类等优质蛋白。
- 运动康复:每周做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也可以配合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帮助改善血管弹性。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 血压持续超过180/110mmHg,吃了药也控制不住;
- 尿量突然减少,或者夜尿次数明显增多;
- 双下肢水肿进展很快;
- 看东西模糊,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
- 胸闷气促,脖子上的静脉看起来异常凸起。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约35%的早期肾功能异常患者没有典型症状,所以定期体检至关重要。对于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建议每年做一次尿沉渣镜检和肾脏超声检查,早发现问题早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