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持续性疼痛,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肌肉劳损或神经痛,但其实可能藏着个容易被忽略的危险——骨髓炎。这是一种累及骨髓、骨质和周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症状有明显特点,早识别对改善预后特别重要。
肋骨怎么会被病菌“盯上”?
病菌入侵肋骨主要有三种途径:血液传播(免疫力弱的人容易中招,比如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高,白细胞杀菌能力下降,感染风险更高)、直接入侵(胸部受伤或手术的伤口会给细菌“开门”——肋骨骨折同时伤到软组织的话,感染几率会升到7%)、附近组织蔓延(比如褥疮,局部组织长期缺血坏死,感染会顺着筋膜层扩散到肋骨)。
急性和慢性骨髓炎,疼得不一样
急性骨髓炎来得特别急,典型表现是“三高”:高烧(体温常超39℃)、打寒战、肋骨疼得剧烈。因为动一下胸廓就更疼,患者会不自觉地保持固定姿势;85%的人刚发病时,疼的地方皮肤会红肿,92%的人会夜里疼醒,根本睡不着。
慢性骨髓炎(病程超过6周)则是“一阵一阵加重”的疼,皮肤可能会破口流脓(医学上叫“窦道”),40%的人会因为骨头被腐蚀出现骨折。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40%的慢性患者说,天气变凉或变潮时疼得更厉害,所以要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
怎么确诊是不是骨髓炎?
第一步:拍片。X线要等发病2周后才能看到骨头破坏;MRI能更早发现骨髓里的水肿,适合早期排查;核素显像对多处感染的检测准确率高达95%。
第二步:查血液。如果白细胞超过12×10⁹/L,或者C反应蛋白比正常高5倍以上,要警惕感染。
第三步:取组织检查。用穿刺针取一点骨头或组织做病理,是确诊的“金标准”,阳性率能到92%。
另外,病菌里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3%),其次是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得了骨髓炎,怎么治?
抗生素治疗:先输液打广谱抗生素,等体温正常后改成口服,总共用4-6周——具体得看病菌对哪种药敏感(要做药敏试验)。
手术干预:急性期有脓肿要赶紧切开引流;慢性期要彻底清掉坏死的骨头、发炎的肉芽组织,骨头缺得厉害的话可能要植骨。
辅助治疗新方法:负压伤口治疗能让创面愈合时间缩短30%;高压氧舱通过提高组织氧气量促进修复;3D打印可以定制骨头,补复杂的骨缺损。
怎么防骨髓炎?
一级预防(防创伤感染):开放性伤口(比如胸部被扎伤)要在24小时内彻底清创,避免细菌残留。
二级预防(管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血糖稳了,感染风险低);免疫力低的人(比如吃免疫抑制剂的)要定期查炎症指标。
三级预防(术后护理):手术後要盯着伤口有没有红肿、渗液,别长期用糖皮质激素(会降低免疫力)。
肋骨骨髓炎虽然容易被当成普通疼痛,但只要记住它的“信号”——比如疼得剧烈还发烧、皮肤红肿、夜里疼醒,赶紧去医院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再做好预防(比如伤口及时处理、高危人群管好身体指标),大部分能控制得很好。平时多注意保护胸部,别忽视持续的疼痛,就能减少骨髓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