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及埃可病毒引起,夏秋季高发,儿童是主要受累人群,成人也可能感染,接下来从疾病特点、症状表现、家庭护理到预防要点,逐一说明。
病理特征解析
当咽喉部出现成簇小疱疹时,要警惕疱疹性咽峡炎。这种病由柯萨奇病毒A组或埃可病毒(均属肠道病毒)引发,夏秋季温度湿度适宜病毒繁殖,因此高发。病毒进入人体后有3-5天潜伏期,会在咽喉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引发局部炎症,形成“红圈裹白点”的典型疱疹(周围红晕、中央灰白色)。成人因免疫系统成熟,症状通常比儿童轻,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咽痛。
临床表现特征
发病过程有明显阶段性,能逐步察觉变化:
- 前驱期:突然发高烧(38.5-40℃),伴随怕冷、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像“急发性感冒”;
- 局部症状期:咽部灼痛逐渐加重,咽口水、吃饭都困难,说话含糊,婴幼儿会流口水、拒绝进食;
- 特征体征:软腭、悬雍垂(小舌头旁的部位)出现直径1-2毫米的灰白色疱疹,周围红圈明显,这是区分其他咽痛的关键;
- 恢复阶段:疱疹破溃形成浅溃疡,一般7-10天能自行愈合。
家庭护理核心措施
因该病具有自限性(能自行康复),护理重点是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
- 饮食调整:给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热、辣、硬的食物,减少对咽喉黏膜的刺激;
- 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水(每15-20分钟喝一口),关注尿量——若尿少、颜色深,提示脱水,需及时补充;
- 口腔清洁:用生理盐水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保持咽喉部清洁,减少细菌滋生;
- 环境护理:室内湿度保持50%-60%(太干会加重咽痛),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避免交叉感染;
- 病情观察:记录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一次),注意精神状态(如孩子突然发呆、没力气)和呼吸情况(如呼吸急促、胸口起伏大)。
就医判断标准
出现以下“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
- 持续高热:体温>39℃且持续24小时以上,或用常规退热方法无效;
- 全身异常:意识模糊、抽搐、呼吸急促(儿童每分钟呼吸超40次),可能是病毒侵犯中枢神经;
- 局部严重症状:咽部肿胀导致呼吸困难,或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像小鸡蛋一样);
- 特殊人群:6月龄以下婴儿感染(免疫力弱),或孕妇接触过患者(可能影响胎儿)。
预防控制策略
从“个人-环境-群体”三层降低传播风险:
- 个人防护: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搓20秒以上),不共用餐具、杯子,咳嗽打喷嚏用纸巾/胳膊肘遮挡;
- 环境消毒:玩具、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按消毒产品说明稀释);
- 群体管理:托幼机构发现病例要立即隔离,接触过患者的孩子需观察14天;
-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肉、蛋、蔬菜、水果都要吃)、适量运动(如每天跳10分钟绳)、规律作息,提升身体抵抗力。
认知误区澄清
纠正常见错误认知:
- “咽痛=上火”:别一咽痛就喝凉茶!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感染,关键标志是“红圈白点”疱疹——有疱疹是病毒,没疱疹再考虑“上火”;
- “必须输液才能好”:90%以上轻症患者靠基础护理就能康复,过度输液会增加过敏、静脉炎风险,仅脱水或重症需输液;
- “病好就能返校”:需等症状全消(不发烧、咽痛消失、疱疹愈合)且病毒停止排毒(通常病后1周),否则会传染他人。
最后提醒:孕妇感染可能通过垂直传播影响胎儿,备孕期或怀孕女性需加强防护;此外,要与手足口病鉴别——手足口病除咽部疱疹外,手、脚、臀部还会出现皮疹,而疱疹性咽峡炎仅咽喉部有疱疹。
疱疹性咽峡炎并不可怕,只要早识别症状、正确护理、避开误区,就能轻松应对。关键是记住:它是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情况“靠护理就能好”,别盲目用药或过度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