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蹿稀酸奶’爆火,喝多了到底有啥健康风险?

作者:张熙
2025-09-13 09:45:01阅读时长3分钟1167字
‘蹿稀酸奶’爆火,喝多了到底有啥健康风险?
消化科腹泻蹿稀酸奶益生菌健康风险电解质失衡免疫抑制肠道术后肠道炎症短链脂肪酸高纤维成分西梅桃子菌血症吻合口瘘低钾血症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骨质疏松腺瘤性息肉肠道排毒

内容摘要

蹿稀酸奶因高益生菌含量在社交媒体爆火,但过量摄入有健康风险,可能导致腹泻、电解质失衡及肠道炎症。特定人群如免疫抑制患者和肠道术后患者风险更大,需谨慎饮用。

近期,一款名为“蹿稀酸奶”的高益生菌饮品在社交媒体爆火,因其含高达5000亿/杯的活性益生菌及西梅、桃子等成分,不少人饮用后腹泻,还形成“厕所打卡”潮流。但有专家指出,过量摄入益生菌有健康风险,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展开调查。

“蹿稀酸奶”喝多了,健康风险知多少?

正常肠道菌群平衡需每日摄入10 - 100亿活性益生菌,可“蹿稀酸奶”单杯剂量超安全值50倍,会抑制原生有益菌群生长,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而且,西梅、桃子等高纤维成分与益生菌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会刺激肠道加速蠕动,引发腹胀、腹泻,严重时还有痉挛性疼痛。 特定人群喝“蹿稀酸奶”风险更大。免疫抑制患者(如化疗、器官移植者)过量摄入益生菌,可能引发菌血症,某文献显示此类人群摄入超量益生菌后败血症风险增加3倍。肠道术后患者在黏膜修复期频繁腹泻,可能导致吻合口瘘,2025年上海某医院就收治过1例饮用后吻合口渗漏的病例。 长期喝“蹿稀酸奶”也有健康隐患。频繁腹泻会导致钠、钾流失,引发电解质失衡,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曾有案例显示连续饮用3天出现低钾血症需静脉补液。肠绒毛损伤后脂肪吸收率下降40%,长期如此,儿童可能诱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成人可能出现骨质疏松。另外,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指出,肠道持续炎症状态会使腺瘤性息肉发生率提升27%。

消费者为何对“蹿稀酸奶”趋之若鹜?

网络调查显示,62%消费者明知可能腹泻仍购买,这源于“网红效应”与“反向营销”,有高校学生称“拉肚子才证明有效果”。而且平台算法助推“极端体验”传播,部分UP主直播腹泻过程获百万点击,形成“痛苦即流量”的扭曲价值观。 不少消费者误将“益生菌 = 绝对健康”等同,忽视剂量阈值,有95后受访者认为“越多菌群越能调理肠胃”。企业还利用“肠道排毒”伪科学概念误导,某产品包装标注“腹泻是身体排毒反应”,与医学定义的排毒机制完全不符。 现行GB 19302《发酵乳》标准未对益生菌含量设上限,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9月紧急约谈12家涉事企业,要求标注“腹泻风险警示”。部分产品用“膳食纤维补充剂”规避监管,实际益生菌添加量通过第三方检测显示超标率达83%。

如何正确应对“蹿稀酸奶”?

个体饮用“蹿稀酸奶”要做好防护。首次尝试不超过半杯,每日总量≤1000亿CFU(参考《中国益生菌消费指南》),建立“阶梯式耐受”计划。同时要避免同时摄入西梅、乳果糖等渗透性泻药成分,曾有消费者叠加使用出现伪膜性肠炎需住院治疗。孕妇、慢性腹泻患者、炎症性肠病患者禁止饮用,曾有克罗恩病患者饮用后肠梗阻加重。 行业也需规范。要建立分级警示制度,强制标注“高益生菌风险”,含量>500亿/杯需在包装显著位置用红字提示“可能引发腹泻”。还要推行第三方动态监测,要求企业每季度公示菌株存活率、成分稳定性数据,某省已试点“益生菌含量区块链追溯系统”。 如果饮用“蹿稀酸奶”后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300ml/日),需立即补充电解质,口服ORS液可使住院率降低50%。持续腹泻>3天应就医,粪便检测可区分益生菌性肠炎与感染性腹泻,某三甲医院数据显示误用抗生素者占就诊患者的38%。 “蹿稀酸奶”事件提醒我们,要理性消费,监管也需跟上,让健康产品回归改善身体机能的本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家庭防癌症,这几招科学用油建议请收好!
36岁女子便秘查出肠癌,便秘咋就成了肠癌导火索?
退休后这样做,有效预防植物神经紊乱!
多方合力!快让孩子远离仿烟棒棒糖危害!
内娱高压对艺人健康的摧残到底有多狠?
防窥膜危害大!快评估风险选无损视力方案!
近期木薯中毒频发!掌握科学吃法才能安全上桌!
4分钟急救生死线!我国成人急救技能普及率竟不足3%!
52岁女性便秘半年确诊肠癌,排便异常你忽视了吗?
11岁男孩喝‘增高汤’性早熟,盲目进补危害知多少?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