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的"小脾气":急性肠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肠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力军”,一旦被致病微生物盯上,就会发起“防御反击”——这就是急性肠炎。它是胃肠道受到病原体侵袭后引发的急性炎症,本质是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同时免疫反应被激活。从全球数据看,每年有25%-35%的人会遭遇急性腹泻,其中约30%是细菌性肠炎,可见这种“肠胃闹脾气”的问题真得重视。
哪些“凶手”在搞事情?
引发急性肠炎的“幕后黑手”主要是三类微生物:
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最常见;
病毒:诺如病毒“存在感”最强,占病毒性胃肠炎的45%;
其他:产毒性大肠杆菌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引发集体感染。
另外,抗生素用多了也会导致肠炎,而且这种情况越来越多,跟抗生素使用强度关系很大。
身体发出这些信号,要警惕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发作时,身体会明确“报警”:
- 突然拉肚子:肚子咕噜咕噜叫得厉害,一天拉3-5次;
- 肚子痛:肚脐周围一阵阵绞痛;
- 发烧:大多是低中度烧,如果烧到39℃以上,要小心全身性感染;
- 特殊信号:15%的人会出现类似急腹症的表现(比如剧烈腹痛),得让医生鉴别;如果大便有黏液或脓血,说明肠道黏膜已经溃疡了。
哪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大多数人不用慌,免疫系统3-7天就能把病原体“赶出去”。但有5%的人会变重症,要特别注意:
- 一直呕吐导致电解质紊乱,比如手脚冰凉、心跳不正常;
- 脱水:按一下手背皮肤,回弹超过2秒就说明脱水了;
- 酸中毒:意识模糊、呼吸又深又快,得立刻送医。
在家怎么照顾?记住这4点
- 补液别忘:用口服补液盐,少量多次喝。补锌能缩短腹泻时间,比单纯补液效果好20%。
- 吃对食物:急性期别吃高脂的,试试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烤面包,好消化;恢复期可以吃点发酵食品(比如酸奶),帮肠道菌群恢复。
- 消毒要到位:患者的餐具单独洗、单独消毒;排泄物要用含氯消毒液处理;如果诺如病毒污染了环境,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30分钟。
- 盯着病情:记好大便的样子(比如有没有血、黏液)和症状变化,如果血便变多、一直高烧或者意识不清,赶紧去医院。
怎么防?从这几件小事做起
预防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
- 勤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
- 食物要煮透,中心温度到75℃以上;生熟食材分开处理(比如切生肉的刀别切水果);
- 去旅行可以打霍乱疫苗,能降低60%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的风险;
- 冰箱里的食物别放超过3天,剩菜一定要彻底加热再吃。
总之,急性肠炎是肠胃常见的“小麻烦”,只要能及时识别信号、科学应对,大多能很快好起来。更重要的是做好预防——把饮食卫生、手卫生这些小事做到位,就能帮肠胃建起“防护墙”,少受病原体的“骚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