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也就是常说的“肩周炎”)是临床上很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主要是肩关节囊和周围软组织出现了慢性无菌性炎症。它多发生在40-60岁的人身上,虽然能自行缓解,但病程很长,大概30%-50%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肩关节功能障碍。典型表现有肩关节活动受限、晚上疼得更明显,还有做某些动作时疼痛会加重——比如肩关节向外展开60-120度的时候,疼得特别突出,这对诊断很有帮助。
一、治疗遵循“阶梯式”,从基础到微创 治疗上现在采用“阶梯化”方案,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来。基础治疗主要是药物和物理治疗,比如非甾体抗炎药要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再配合热疗、超声波等,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最近有研究发现,用38-40℃的热毛巾敷完,再换15-20℃的冷毛巾交替敷,比单一热敷或冷敷多缓解35%左右的疼痛。运动康复是核心,要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做钟摆运动(像钟摆一样轻轻甩胳膊),再加上他人帮忙的被动牵拉;等疼痛减轻后,再慢慢增加肌肉力量训练。建议每天分几次完成,每次15-20组动作,做的时候要稳住肩胛骨(后背中间的“蝴蝶骨”)。 如果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没效果,且肩关节抬不起来(往前抬不到100度、往外转不到30度)甚至肌肉萎缩,可能要考虑微创治疗。现在常用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术,伤口小、恢复快。术后要严格按康复计划来:早期先练关节活动度,之后再过渡到肌力强化。要是肩关节退变特别严重,可能需要换人工关节,但得严格评估是否适合手术。
二、长期防护做对了,能避免复发或加重 想长期保持肩关节健康,要做好这几点:1.姿势管理:每工作45分钟,激活一下肩胛周围的肌肉——重点练菱形肌(后背中间靠脊柱的肌肉)和中斜方肌(后背中间的大块肌肉);2.环境适应:别让肩膀受凉,局部温度尽量不低于30℃,避免长时间待在又湿又冷的地方;3.运动选择:选蛙泳、太极这类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别做需要过度外展胳膊的项目;4.睡眠姿势:尽量仰卧,用枕头撑住胳膊,保持肩关节中立位(不歪不扭);5.营养补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维生素D和钙,维持骨代谢平衡。
三、避开康复误区,别越练越疼 康复时要警惕这些错误:急性期盲目推拿会加重软组织损伤,过度依赖单一热疗可能让炎症更厉害。研究显示,约三分之一患者因锻炼不当拖长了病程。建议找康复医师做分级关节松动训练,强度根据自己的耐受度调整。特别提醒中老年人:肩膀疼时要注意和心脏疾病区分,别自己判断,赶紧去医院检查。
总的来说,肩周炎虽然常见,但只要早重视、按阶梯治疗、做好长期防护,大部分人能缓解症状、恢复功能。关键是别走进康复误区,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尤其是中老年人要警惕肩痛背后的其他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