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是很常见的急性胃肠炎类型,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可能发烧也可能不发烧。这类病虽然能自己好,但得科学应对才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胃肠型感冒主要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引起。病毒感染人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经口传播,比如吃了被污染的食物、喝了被污染的水,或者摸了带病毒的物体表面再摸嘴;二是呼吸道传播,感染者说话、咳嗽时的飞沫里有病毒,被其他人吸入就可能感染。研究发现,这类病毒在环境里能活好几天,而且只要一点点病毒就能让人得病。
病毒进入肠道上皮细胞后,会打乱肠道神经系统的信号,让肠道蠕动变得不正常;另外,病毒的代谢产物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肚子里气体变多,引起腹胀。最新研究还发现,病毒会刺激肠道里的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引发呕吐反应。
人体对抗病毒时会遇到什么问题?
人体防御系统对抗这种病毒时,会遇到三个挑战:一是肠道黏膜的物理屏障受损,黏膜血流减少会让局部防御能力下降;二是病毒会通过基因突变逃过免疫系统的识别,让抗体没办法中和它;三是免疫反应太强烈,过度的炎症会反过来加重胃肠黏膜的损伤。
刚发病时怎么处理?
症状刚出现的4小时内,建议先“观察+记录”:先停吃2小时看看症状有没有变化,别做剧烈运动,记清楚呕吐或腹泻的次数和间隔时间。可以少量多次喝电解质溶液补充水分,症状轻一点后,试试喝稀释的果汁补钾。不建议自己吃止吐、止泻药,不然可能影响病毒排出。
症状缓解后怎么吃?
症状缓解后要一步步恢复饮食:刚开始(6-8小时)喝清流质的东西,比如米汤、稀释的果汁;接下来(12-24小时)吃低纤维的食物,比如香蕉、白米饭、烤面包;最后恢复阶段,慢慢加蛋白质,比如煮鸡蛋、鸡肉泥。要注意,乳制品得等症状缓解3天(72小时)后再吃。
环境怎么消毒?
因为这类病毒在环境里抵抗力强,得做好综合防控:保持室温22-25℃、湿度50%-60%;餐具要煮一下消毒;经常摸的地方(比如门把手、桌面),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处理呕吐物的时候,要戴手套和口罩,先盖起来消毒再清理,避免产生气溶胶扩散病毒。
平时怎么预防?
要提高免疫力,得做好日常健康管理:每周做3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每天吃足够的膳食纤维,帮肠道菌群保持平衡;注意补充维生素D(每天建议吃15微克)和锌(男性每天12.5毫克,女性9.5毫克);还要规律作息,成年人每天睡7-9小时。
什么时候要去医院?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发烧超过39℃,持续24小时以上;有脱水的表现,比如尿少、口干、皮肤弹性差;意识不清楚;肚子某个部位剧烈疼痛;呕血或者拉黑便。另外,宝宝、孕妇还有免疫力低的人,如果症状持续超过24小时,建议早点去看医生。
总的来说,防治胃肠型感冒需要科学认识它,做好居家护理、慢慢恢复营养、严格清洁环境,再加上及时的医疗干预,就能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大家要从正规渠道获取健康信息,别乱吃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