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周炎是发生在牙齿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多由龋齿、牙髓病未及时治疗发展而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发作时剧痛难忍,慢性则悄悄破坏牙齿根基,若不重视可能影响颌骨甚至全身健康。
急性炎症:突然发作的“剧痛信号”
急性根尖周炎最典型的表现是牙齿跳着疼,咬东西时疼痛加剧,还会感觉患牙比旁边的牙“长一截”,根本不敢咬合。炎症初期牙龈触碰就疼,1~2天内可能出现面部肿胀;若发展到骨膜下形成脓肿,肿起来的地方摸起来软软的有波动感,严重时连张嘴都困难。这时候必须立刻就医,医生会钻开牙齿引流脓液减压,避免感染扩散到颌骨间隙。
慢性炎症:悄悄进展的“隐形杀手”
慢性根尖周炎像“沉默的破坏者”,平时可能只有偶尔咬东西不舒服,对冷热刺激也不敏感。但拍牙片会发现根尖部位有阴影,提示长了肉芽肿或囊肿。这种慢性炎症在免疫力低下时(比如糖尿病控制不佳)可能突然急性发作;根尖囊肿长得很慢,初期没感觉,却会慢慢削弱牙槽骨结构,严重时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
规范化治疗:三步搞定炎症
治疗根尖周炎要遵循“规范流程”:
- 急性期缓解:钻开牙齿引流脓液是关键,必要时需切开脓肿排脓;医生会用含氯己定的消炎药水局部冲洗,但需专业操作配合。
- 药物辅助:急性炎症期医生可能开抗生素辅助控制感染,但患者绝对不能自行使用抗菌药物。
- 根管治疗:用现代器械清理根管内的感染物质,再填充封闭,成功率可达85%~92%。治疗后需定期复查,通过拍牙片评估愈合情况。
日常防护:守住牙齿“根基”的核心
- 早发现信号:若咬东西疼、自发痛持续超过24小时,或牙龈上长“脓包”(慢性排脓通道),立刻就诊。
- 应急处理:肿胀初期用冷敷缓解,别用热敷刺激炎症;淡盐水漱口能临时清洁,但不能代替专业治疗。
- 预防优先:每6~12个月做口腔检查,及时补龋齿、治牙髓病;刷牙用改良Bass法(牙刷毛斜贴牙龈与牙面交界处,小范围震颤),配合牙线、牙缝刷清洁牙缝。
特殊人群:更要“重点防护”
- 免疫功能异常者(如糖尿病患者):加强口腔监测,每3~6个月做专业检查。
- 妊娠期女性:激素变化易牙龈增生,产前需完成基础口腔检查。
- 头颈部放疗者:治疗前务必做牙科评估,预防放射性骨坏死。
新技术:让更多牙齿“活下来”
现在治疗根尖周炎的技术越来越精准:显微根管治疗用16~25倍光学放大,能找到根管里的微小渗漏;锥形束CT(CBCT)三维成像,误差小于0.2mm,能准确评估病变范围;生物陶瓷类根管封闭材料,大幅提升根尖密封效果。这些进步让原本要拔除的患牙,约75%能实现保存治疗。
根尖周炎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不管是突然的剧痛还是悄悄进展的隐痛,都不能拖。平时做好口腔清洁、定期检查,有问题及时找牙医,才能保住牙齿,避免炎症扩散影响全身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