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浮肿是不少老年人都遇到过的情况,但可别不当回事——它背后可能藏着心脏、肝、肾等多种健康问题。如果发现下肢肿了,得结合全身的症状一起判断,千万别只看这一个表现就自己吃药,也别拖着不去医院。
水肿为啥会找上老年人?
血浆里的白蛋白减少是常见原因之一——白蛋白就像血管里的“吸水海绵”,能把液体“拉住”不让它渗出去。如果白蛋白浓度低于30g/L,血管里的水就会跑到周围组织里,导致肿。长期营养不够、吃不好,或者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老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有研究发现,独居老人因为饮食单一导致的蛋白缺乏性水肿,能占老年水肿的7.2%。不过要注意,单纯白蛋白低引起的水肿只占20%,更多时候是其他疾病的“副产品”。
心脏不好也会引发水肿——比如心脏泵血能力弱了(心衰),静脉里的血没法顺利流回心脏,下肢静脉压力变高,液体就会渗到组织里。肝脏有问题的话,一方面会影响白蛋白的合成(比如肝炎、肝硬化),另一方面门静脉压力升高会加剧液体外渗。肾脏不好的话,比如肾病综合征,会让大量蛋白从尿里漏出去,40%的患者一开始就是肿。
这些危险情况要重点排查
下肢静脉血栓特别危险,可能会引发致命的肺栓塞——大概10%的单侧水肿病例都是急性血栓引起的,比如突然一条腿肿、疼,一定要赶紧去医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引起的水肿是“压不下去”的(医学上叫非凹陷性水肿),按下去不会有坑,还会伴随怕冷、没力气、大便干、反应慢等代谢减慢的症状。另外,约5%的老年水肿是药物引起的,比如长期用钙通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的老人,要注意是不是药的副作用。
发现肿了该做哪些检查?
发现水肿后,先做好“记录”:什么时候开始肿的?是慢慢肿起来的还是突然肿的?有没有伴随心慌、气短、尿少、怕冷这些症状?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快找到原因。接下来建议做这些检查:
- 血清白蛋白检测:看看血管里的“吸水能力”够不够;
-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泵血功能,看看有没有心衰的可能;
- 肝肾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以及肾脏有没有漏蛋白;
- 下肢静脉彩超:排查有没有深静脉血栓,或者静脉瓣功能不好;
- 甲状腺功能检测:排除甲减等代谢性疾病。
日常怎么护?做好这几点
体位管理:睡觉的时候用枕头把下肢垫高15厘米左右,帮助静脉血回流;白天避免久坐或久站,每坐1小时起来走一走,久站的话可以偶尔踮踮脚、活动脚踝。
弹力袜使用:如果需要穿弹力袜,一定要选有压力梯度的(比如从脚踝到大腿压力逐渐降低),别自己随便买,先问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饮食调整:多吃优质蛋白,比如蛋清、去皮鸡肉、鱼肉、低脂牛奶,每天每公斤体重吃1.1-1.2克蛋白(比如60公斤的老人,每天要吃66-72克蛋白)。
监测预警:每天称体重,如果一周内体重涨了超过2.5公斤,可能是心脏功能变差了,要赶紧去医院;注意观察尿量,如果尿量比平时少一半以上,或者连续几天尿都很少,也要及时就医;肿的部位皮肤要保持干净干燥,避免摩擦,每天看看有没有破口或发红,防止感染。
总之,老年人小腿浮肿不是“小毛病”,它可能是多个器官出问题的信号,也可能是血栓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发现肿了别忽视,先做好记录,及时去医院检查,日常做好体位、饮食和监测。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