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出现眼白变黄、皮肤暗沉发黑、尿色像浓茶,还伴随一直挠也止不住的痒,可能是胆汁代谢出了问题。这种情况叫“梗阻性黄疸”,主要是胆汁排不出去,导致胆红素倒流回血液里引发的。胆管癌是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肿瘤长大可能直接压迫或堵住胆管,是引起这类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胆红素代谢异常的表现有明显特点:当血液里总胆红素超过34μmol/L时,最先出现的是眼白变黄——因为眼白的结膜组织对胆红素的吸附力更强。随着胆红素继续升高,皮肤会慢慢变得暗沉、发黑,尿液里胆红素多了,就会像浓茶一样深。这三个症状(眼黄、皮黑、尿浓茶)要和另外两种黄疸区分开:溶血性黄疸主要是间接胆红素升高,肝细胞性黄疸则是转氨酶明显超标。
皮肤痒的“祸根”在胆汁里的胆汁酸盐。胆道堵住后,胆汁反流入血,胆汁酸盐会沉积在皮肤深层,激活神经末梢的TGR5受体,让神经变得敏感,从而引发持续性的刺痒。患者常说“痒得像小刺扎”,而且晚上更严重,抓挠后皮肤会留下划痕,甚至抓破发炎。
临床上要重点区分这些容易混淆的疾病:胆结石引起的急性胆道梗阻,通常伴随右上腹剧烈绞痛,检查能看到胆管扩张和结石影;胰头癌常合并胰管扩张,有些患者会突然得糖尿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多发生在中年女性身上,血液里的抗线粒体抗体是阳性的。2023年《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把CA19-9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合起来,诊断胆管癌的准确率能达到89%。
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抓住诊疗时机——研究数据显示,早期诊断能让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从12%提升到45%。症状出现后要立刻做系统检查:查肝功能时,重点看直接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例是不是超过60%;腹部超声能初步评估胆管扩张程度;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不用开刀就能看清整个胆道系统的全貌;还要查CA19-9、CEA等肿瘤标志物组合。
有些人群需要重点监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患者、长期有胆管结石病史的人、家里有人得过胆管癌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胆道系统筛查。平时可以记一记尿色的变化,做个“黄疸日记”,这对判断病情进展速度很有参考价值。
临床上发现,约60%的患者会延误就医,常见的误区包括自己吃退黄药、把痒当成皮肤过敏治、盲目用中药调理等。要强调的是,没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就自行处理,很可能耽误病情——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去肝胆专科做系统检查。
早发现、精准诊断、及时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出现眼黄、皮黑、尿浓茶、持续痒这些症状别大意,找专业医生评估才是对健康最负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