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突变引发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异常B淋巴细胞因遗传学改变(如13号染色体q14区域缺失、11号染色体q22-23异常)影响细胞“自杀”机制,获得生存优势并大量积累;长期接触苯等化学物质、电离辐射会增加风险,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病概率更高。
临床表现与识别要点
该病起病隐蔽,约一半患者通过体检发现。典型表现可分为几类:
- 全身症状:持续低热、夜间盗汗、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医学上称“B症状”);
- 淋巴系统异常: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 器官浸润:脾脏肿大导致“早饱感”(吃一点就觉得胀),肝脏肿大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
- 血细胞减少:贫血引发乏力、脸色/嘴唇发白;血小板减少导致牙龈出血、流鼻血不易止住;中性粒细胞减少容易反复感冒、感染;
- 特殊并发症:约20%患者会出现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红细胞(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
现代治疗体系与最新进展
治疗方案需结合年龄、身体状态、基因特征和疾病分期综合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靶向药物治疗
- BTK抑制剂:阻断癌细胞的“信号通路”,让其无法增殖,单药治疗可使多数患者5年以上不出现病情进展;
- BCL-2抑制剂:激活癌细胞的“死亡程序”,常与单克隆抗体联合使用;
- PI3K抑制剂:针对特定基因异常的患者,需关注免疫相关副作用(如皮疹、肺炎)。
2. 免疫细胞治疗
CAR-T疗法适合有TP53基因突变、17p缺失的高危患者——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让其精准识别并杀死癌细胞,完全缓解率达40%-60%,但治疗后可能出现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需密切监测。
3. 传统方案优化
部分年轻患者仍会用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如苯达莫司汀)的方案;还有新型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能把T细胞和癌细胞“桥接”起来,让T细胞直接攻击癌细胞。
疾病管理核心策略
长期规范化管理需覆盖多方面:
- 定期监测:每3-6个月查血常规(关注淋巴细胞数)、乳酸脱氢酶等指标,必要时做骨髓检查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
- 感染防控: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灭活流感疫苗,避免接触活疫苗(如减毒活流感疫苗);注意口腔清洁(刷牙、漱口),减少感染风险;
- 营养支持: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叶酸和铁,多吃鸡蛋、牛奶、鱼肉等高蛋白食物,保证足够热量;
- 症状缓解:用药物促进红细胞生成改善贫血,必要时输血小板预防严重出血。
治疗决策评估标准
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时需启动治疗:
- 淋巴细胞数量翻倍的时间不到12个月;
- 血红蛋白低于110g/L(贫血)或血小板低于100×10⁹/L(血小板减少);
- 全身症状(低热、盗汗、体重下降)进行性加重;
- PET-CT显示病灶代谢活跃(提示癌细胞增殖快);
- 自身免疫性并发症(如溶血性贫血)用激素治疗无效。
建议患者在血液专科中心建立长期随访,由多学科团队制定个体化方案,平衡疾病进展风险与治疗副作用。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需要长期管理的血液肿瘤,了解其表现、治疗进展并做好日常监测,能帮助患者更好控制病情。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