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类型特征分明
基底细胞癌主要有两种类型,表现不一样:
结节溃疡型多长在脸、脖子、手背这些长期晒得到太阳的部位。初期是灰白色珍珠样的小硬结,表面像涂了蜡一样有光泽,长得很慢。慢慢发展后,结节中央会凹陷破溃,上面结的痂不容易掉。这种类型会慢慢往皮肤深层钻,可能破坏下面的组织。
表浅型常见于胸背这些不怎么暴露的部位。表现是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表面有细碎的皮屑,可能还有小点状的破溃。斑块会慢慢扩大,要注意有没有一直变。
危险信号要警惕
如果发现下面这些皮肤异常,赶紧去看医生:
- 暴露部位长珍珠样小疙瘩: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脸、耳后、手背,长出摸起来硬邦邦的灰白色小肿块;
- 长期不好的溃疡:皮肤破了一块,直径超过1厘米,结的痂掉了又长,用普通方法处理2周还没好;
- 红斑一直变大:肚子、后背的红斑边界清楚,表面有皮屑,每个月扩大超过半厘米;
- 病变处有红血丝:能看到细细的扩张毛细血管,用皮肤镜照会有特殊的血管样子。
诊断要做这些检查
如果发现可疑的皮肤问题,建议做这几项检查:
- 皮肤镜检查:不用开刀,能看出病变特有的结构和血管形态,帮医生提高初步判断的准确性;
- 影像学检查:比如B超、CT,帮医生看看肿瘤钻到皮肤多深,眼睛周围这些特殊部位的病变要仔细评估;
- 病理活检:取一点病变组织做化验,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防治要讲科学
预防先做好这3点
- 认真防晒:用SPF50+、PA++++的防晒霜,每隔2-3小时补涂一次;同时戴帽子、打伞、穿长袖,物理防晒不能少;
- 定期自查:可以拍照片或者记笔记,定期看看皮肤有没有新长的疙瘩、红斑,或者旧的痣有没有变大、变痒;
- 评估风险:有基底细胞癌家族史的人,建议去做专业基因检测,早知道自己的患病风险。
治疗听医生的
治疗方案一定要让皮肤科医生定,常见的方法有:
- 光动力治疗:适合表面的浅表病变,通过光照杀死癌细胞;
- 冷冻治疗:用低温把浅表、范围小的病变冻掉;
- 显微手术切除:能精准切干净肿瘤,适合眼睛、鼻子这些关键部位的病变,尽量不影响功能。
这些误区要避开
- 觉得“良性痣”不会变:有些色素痣、老年斑也可能恶变,定期让医生看看才放心;
- 乱试偏方:比如涂醋、敷草药这些没经过验证的方法,可能越刺激病变越严重;
- 拖着不去看:基底细胞癌虽然长得慢,但拖久了会破坏皮肤、骨头甚至神经;
- 做完手术就不管了:治疗后要定期复查(比如每3-6个月一次),防止复发。
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之一,但早期发现、规范治疗的话,预后很好。建议经常晒太阳、有家族史的中高风险人群,定期去皮肤科做筛查。如果发现皮肤有异常——比如新长的珍珠样结节、长期不好的溃疡、一直变大的红斑,一定要及时找皮肤科医生看看,别因为“不疼不痒”就忽视,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避免更严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