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头痛是很常见的身体信号,背后可能和血管、代谢、神经等多个系统的问题有关。在临床诊断中,有五项检查能帮医生找准原因:
血压监测:基础但关键的初筛项目
血压一直不正常是头晕的常见诱因。如果有高血压,收缩压超过140mmHg时,过高的血流压力可能引发血管性眩晕;要是舒张压总低于60mmHg,大脑供血不足,容易出现体位性头晕(比如站起来时突然发晕)。建议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记录一天内多个时间点的血压,尤其是早上醒来后2小时内的波动——临床数据显示,35%的隐匿性高血压患者(平时测血压正常但实际血压高)存在晨峰血压异常,所以还要结合家庭自测血压一起评估。
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动力学评估
用超声从太阳穴(颞窗)、后脑勺(枕窗)等部位检查,能测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这些主要血管的血流速度。如果血流速度持续超过120cm/s,提示可能有血管狭窄;要是低于40cm/s,可能是大脑灌注不足。这个检查对偏头痛患者很有用,能动态观察血管收缩-舒张的周期变化。检查前别喝咖啡,检查时要配合做睁闭眼、深呼吸等动作,方便医生评估血流调节能力。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病变精准定位
这是评估脑血管的“金标准”。医生会从大腿根(股动脉)或手腕(桡动脉)扎针放导管,在X光引导下把导管送到主动脉弓,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后实时拍影像,能清楚显示直径小于1mm的血管病变——比如动脉瘤检出率98%,血管畸形诊断特异性100%。现在技术进步了,穿刺部位血肿的概率只有1-2%。做完后要加压包扎穿刺部位,躺6-8小时,穿刺侧的腿12小时别乱动。
磁共振成像:中枢性病变排查
常规MRI比CT更能查到脑干、小脑的问题,检出率高40%以上。用FLAIR序列能清楚看到脑白质的脱髓鞘病变,DWI序列对发病6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敏感度达90%。增强扫描能区分肿瘤性病变和炎症性病灶,波谱分析(MRS)还能提供脑组织的代谢信息。要注意,约5%的人会有幽闭恐惧症,可以提前做心理疏导,或者用开放式MRI设备。
血生化检测:代谢性病因筛查
建议做包含18项指标的代谢评估,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1. 血脂里的LDL-C(坏胆固醇)超过3.0mmol/L,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2. 空腹血糖低于3.9mmol/L,或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要警惕代谢异常;3. 同型半胱氨酸超过15μmol/L,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会增加;4. 维生素B12低于150pg/ml,可能影响髓鞘代谢;5. 炎症标志物hs-CRP超过3mg/L,提示血管有炎症。还要注意,约12%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首发症状就是神经性头晕,所以要同步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及骨髓象。
总之,头晕头痛的原因多种多样,以上五项检查能从血管、血流、大脑结构、代谢等不同角度帮医生排查原因。如果经常出现头晕头痛,别自己硬扛,及时去医院做这些检查,早明确原因才能早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