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都市人每天和椅子“黏”在一起超过8小时,尾骨这块“小地方”却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雷区”。尾痛症听起来有点专业,其实就是尾骨或者周围的软组织发炎了。《骨科与运动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久坐让尾骨周围的血液循环变差,这才是引发无菌性炎症的“罪魁祸首”。
三个容易引发尾痛的“导火索”
坐得太久:连续坐超过40分钟,尾骨承受的压力会飙升到站着时的3倍。有健康机构统计,IT从业者里每4个人就有1个得尾痛症,而且每天站得越少,风险越高。
坐姿不对:含胸驼背、弯腰塌背的坐姿,会让尾骨额外承受“拉扯力”。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错误坐姿下,尾骨关节的压力分布会乱6成多,这就是炎症找上门的物理原因。
动得太少:久坐会让臀部肌肉慢慢变弱、甚至萎缩,尾骨就没了“天然的减震垫”。物理治疗协会说,臀大肌力量每下降10%,尾骨受伤的风险就会涨18%。
科学缓解尾痛的三个小方法
每小时起来动一动: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做5分钟小运动。比如“椅子深蹲”——双手扶着椅背,慢慢往下蹲到半坐的位置,再站起来,重复10次。这样既能激活臀肌,还能改善尾骨周围的血液循环。研究证实,这种微运动能让尾骨区域的血流速度快4成。
热敷+按穴更管用: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者恒温热敷袋)敷尾骨,同时按一按尾骨旁边2指宽的“八髎穴”,镇痛效果能延长2倍多。要注意热敷温度别太烫,以皮肤觉得温热舒服为准,避免烫伤。
外用产品要选温和的:如果需要用外用产品缓解,尽量选温和不刺激的类型,用之前先在手腕内侧涂一点试试,没有发红、发痒再用在尾骨部位。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尾痛超过3周都没好转,或者出现腿麻像过电、晚上疼得睡不着、大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腹泻),一定要及时去看医生。
医生会用动态影像检查尾骨的活动情况,疼痛科可以做精准的神经阻滞治疗。另外,新型的低频脉冲电磁场疗法正在临床试验,给慢性尾痛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预防比治疗更简单
选椅子要选符合人体工学的,最好有尾骨凹槽设计,能减少尾骨的压力。平时可以练“臀桥”——仰卧在床上,膝盖弯曲,臀部慢慢抬起来,保持10秒再放下,每天做3组,每组10次,能增强臀肌力量,给尾骨更好的支撑。研究显示,用凝胶坐垫能让尾骨压力减少35%,也可以试试。
职场人可以把尾骨保健放进每天的“健康清单”:比如设置站立办公模式,每天站着工作1-2小时;中午散步时倒着走几分钟,锻炼臀肌;睡前做一组臀部拉伸,放松肌肉。
其实尾痛症离我们并不远,但只要平时多注意,就能避开这个“久坐雷区”。记住,预防永远比治疗简单——我们的尾骨可不是用来“受委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