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看东西模糊、皮肤摸起来像砂纸一样粗糙——这些常见的异常表现,可能是身体在发出“维生素A不足”的信号。维生素A是维持上皮细胞(比如皮肤、眼结膜)、视觉功能和免疫力的关键营养素,一旦缺乏,身体多个系统都会出现问题,得重视。
视觉功能:从夜盲到永久损伤
眼睛能在暗处看清东西,全靠视网膜里的“视紫红质”——这种物质必须靠维生素A才能合成。要是体内维生素A不够(比如视黄醇浓度低于0.7μmol/L),暗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会明显下降:比如从亮处走进电影院,别人几分钟能看清座位,缺维生素A的人可能要半小时以上,这就是“夜盲症”。要是长期不管,负责夜视力的细胞会永久损伤,再也没法恢复。有数据显示,学龄儿童里约12.3%有夜视力减退的问题,其中76%都是因为平时吃的维生素A不够。
角膜病变:从眼干到失明的三步
缺维生素A时间长了,眼睛表面的黏膜会出不可逆问题,过程分三步:初期眼睛干,像进了沙子一样难受、怕光——这是因为结膜里的杯状细胞少了,泪液没法稳定附着在眼球上;中期角膜会变软,还会出现小白斑(叫“毕脱斑”);到了晚期,角膜可能溶解破洞,哪怕轻轻碰一下都可能引发眼内炎症,严重会失明。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儿童可预防的失明病例中,34%都是严重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
皮肤:从粗糙到易感染
缺维生素A会让皮肤细胞“长错样”:胳膊、腿上会冒出“鸡皮疙瘩”一样的小颗粒(毛囊周围角质变多),皮肤干得厉害(皮脂腺分泌少),连锁水能力都下降。研究发现,中度缺维生素A的人,皮肤丢水速度是健康人的2倍多,而且皮肤抵抗细菌的“抗菌肽”少了一半多——不仅摸起来糙,还更容易长痘痘、发炎,甚至感染。
生长发育:孩子和孕妇的“隐形伤害”
对孩子来说,缺维生素A的影响更“全方位”:骨头长得慢,比正常孩子的线性生长速度慢30%-40%;免疫力差,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肺炎)的几率比别人高2.4倍;连大脑发育都受影响,学龄儿童认知测试的平均得分要低近10分。要是孕妇在孕晚期缺维生素A,宝宝出生体重偏轻的风险会高1.8倍。
怎么补?吃对+监测+遵医嘱
- 日常饮食先跟上:每天吃够500克深色蔬菜(比如胡萝卜、菠菜、南瓜,它们的β-胡萝卜素能转化成维生素A);每周吃2次动物肝脏(比如猪肝、鸡肝,每次不超过50克,间隔3天以上);婴幼儿每天补充300-400微克维生素A(具体量听医生的)。
- 重点人群多留意:学龄儿童每季度查一次结膜情况,早发现眼睛的早期问题;孕妇从孕中期开始,每天适量补充维生素A(别自己乱加量);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比如经常胃痛、拉肚子),定期查血清里的“视黄醇结合蛋白”——这能反映体内维生素A的水平。
- 缺了要找医生:如果检查发现维生素A缺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不要自己买补剂吃。维生素A补多了也会中毒,比如头晕、恶心,甚至伤肝,千万不能瞎补。
维生素A是身体的“隐形守护者”,缺了会引发夜盲、皮肤糙、生长慢等问题,但补过了头也不行。平时多吃深色蔬菜、适量吃动物肝脏,重点人群做好监测,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就能让维生素A保持在合适水平,远离缺乏带来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