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发动机”,结构完整才能正常工作。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25%,简单说就是左右心室之间的间隔上有个异常的“洞”,会打乱血液正常流动。随着产前检查技术进步,现在的检出率比二十年前高了3倍左右。
治疗主要分两种:保守观察和手术
针对室间隔缺损,治疗核心是“保守观察”和“手术干预”二选一,具体选哪种得综合看缺损大小、位置、血液分流情况、患者年龄和身体表现。
- 哪些情况能保守?怎么监测?
如果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单纯肌部缺损,大概30%的孩子5岁前能自己长好。这类孩子要定期做3件事:每3-6个月做一次心脏超声,重点看左心室舒张末期大小、肺动脉压力这些指标;每天蛋白质摄入要达到每公斤体重2-3克,保证营养跟上;可以用点免疫增强的办法,减少感冒发烧的风险。要是出现体重长得慢、反复肺炎或者心脏功能下降的情况,得赶紧找医生重新评估要不要手术。 - 什么时候必须手术?有哪些方法?
如果缺损直径超过8毫米,或者肺循环血流量是体循环的2倍以上,再或者已经出现心脏功能不全,就得及时手术。现在主要有两种术式:一种是微创的经导管封堵术——从大腿静脉送个封堵器进去堵上缺口,伤口小、恢复快,适合膜周部缺损;另一种是外科开胸修补术——需要在体外循环支持下,直接缝合缺口或者用补片补上,适合复杂缺损或有多个残余分流的情况。2022年多中心研究显示,微创封堵术当场成功的比例能达到92.5%,但术后心律失常的概率比外科手术组高3.2个百分点。
特殊人群得特别考虑
早产儿的治疗要平衡“肺发育”和“心脏负担”: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的极低体重早产儿,手术死亡率是足月儿的2.8倍;建议等体重长到2.5公斤以上再关闭动脉导管。成人如果小时候没发现,长大才出现症状(大多是活动后气短),手术风险比小时候高2倍左右,而且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得不如儿童期手术的好。如果合并了感染性心内膜炎,得先有效抗感染6周再做手术。
术后要做好长期管理
就算缺口补上了,也得跟着医生定期随访:
- 术后前3个月:要预防性用抗生素,别做剧烈运动;
- 术后半年到1年:每6-12个月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看看左心室有没有变形;
- 长期随访:要留意有没有心律失常,装了机械瓣膜的人得终身测INR值(保持在2.0-3.0之间)。
新技术有啥新进展?
现在有“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临床试验显示:6个月时90%左右的人能完全长好内皮,24个月时超过70%的封堵器会慢慢降解。还有基因编辑技术,在动物身上成功修复了导致室间隔缺损的TBX5基因突变,给预防这种病提供了新思路——不过这些技术还需要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暂时没普及。
总的来说,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得“因人而异”,多学科医生一起制定从出生到成年的全程管理方案。建议所有确诊的患者尽早去心脏专科门诊做系统评估,跟着医生调整治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