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问题,很多人因为不会识别早期信号、不懂急救,耽误了治疗。其实只要早知道症状、会应对、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风险。下面我们就说说心绞痛的识别、急救和预防要点。
心绞痛发作前的典型征兆
当心脏供血不够时,身体可能会发出三类预警信号。最典型的是胸骨后有压迫感,好多患者说像有重物压着或者胸口被勒紧了;疼的时候可能会窜到左肩、脖子或者下巴,不是只胸口难受;发作时间一般是2到10分钟,歇一会儿能好。诱发因素也不少,比如剧烈运动、情绪大起大落、吃太饱或者受凉的时候容易犯。还有约30%的人症状不典型,比如上肚子不舒服、喘不上气或者没力气,这些也得警惕。
胸痛识别的常见误区
大家对胸痛常有三个错误认识:不是所有胸口难受都是心脏的问题,胸痛可能和心脏、呼吸、肠胃等多个系统有关;要是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可别不当回事,这可能是心梗的信号;别只盯着运动后的胸痛,受凉、吃太饱这些非运动原因也可能诱发。建议大家记下来胸痛发作的时间、疼得有多厉害、持续多久、怎么能缓解,还有有没有别的不舒服,这样去医院大夫能更快判断。
现场急救标准化流程
疑似心绞痛发作时,要立刻按这五步做:停下别动,半躺着(比如靠在沙发上),这样能减少心脏负担;如果之前大夫确诊过心绞痛,身边有硝酸甘油的话,可以舌下含一片(一定要是大夫让备用的);马上打120,别自己开车或者打车去医院,容易更危险;慢慢深呼吸,保持氧气够;如果有硝酸甘油喷雾,也可以按大夫说的用。特别要注意:含完药5分钟还没好,别再接着吃,赶紧等救护车。
家庭急救物资配置
心血管高危人群可以备个专用急救箱,里面可以放这些:硝酸甘油片(得避光密封存)、指夹式血氧仪、写有紧急联系人及病史的卡片(如果大夫让备阿司匹林的话,也可以放,但一定要先问大夫)。
二级预防综合方案
预防心绞痛复发要从三方面入手:环境上,家里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50%-60%,冬天出门要注意护好心肺,别受凉;吃饭要跟着“三低两高”来:每天盐别超过5克,脂肪占总热量的比例别超过30%,糖别超过25克;多吃高纤维的(每天至少25克)和含钾多的食物;监测方面,每天测血压(尽量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静息心率(50-70次/分比较好);定期去查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尽量低于1.8mmol/L)和心电图。运动的话,选温和的有氧运动,比如每周快走几次,每次40分钟左右,运动前要热身5分钟,结束后再放松5分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无痛性缺血”,可能没有胸痛,只是喘不上气或者出大汗;更年期后的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后背酸、牙痛也可能是信号;老人要小心起身时头晕(体位性低血压),起身的时候分三步:先躺着→慢慢屈膝坐起来→再把腿垂在床边坐一会儿再站起来;装了心脏起搏器的人,急救的时候别压右胸锁骨下面的位置,不然可能影响起搏器工作。
总之,心绞痛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早识别——不管是典型的胸口压着疼,还是不典型的上肚胀、没力气,都要警惕;遇到发作要会应对——立刻停下、半躺、打120,别乱吃药;平时要做好预防——管住嘴、适量运动、监测血压心率;特殊人群更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变化。记住这些,才能让心脏更安全,远离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