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就像我们身体里不停运转的“水泵”,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一旦这个“水泵”的泵血能力减弱,身体会提前发出“求救信号”。根据《中国心力衰竭诊疗指南》数据,成年人心衰患病率已达1.3%,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如果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躺平呼吸不畅,或是两条腿异常肿胀等情况,要警惕心脏功能可能出了问题。
三大常见病因
心衰的主要病因有三类:第一类是冠状动脉疾病,约占临床病例的一半以上——给心肌供血的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直接影响心肌的“养分供应”;第二类是心肌本身的疾病,比如扩张型、肥厚型心肌病,会直接削弱心肌收缩力;第三类是心脏瓣膜结构异常,比如二尖瓣关不严、主动脉瓣变窄,导致血液流动紊乱。
此外,糖尿病患者因代谢异常,心衰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多;高血压、长期酗酒、甲状腺功能紊乱等,也会增加心衰风险。
身体的“求救信号”
心衰症状是慢慢发展的,早期可能只是稍微动一动就累(运动耐力下降)。随着病情加重,会出现这些典型表现:
- 呼吸问题:晚上睡着后突然憋醒,得坐起来才能喘气(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是活动后喘气更厉害(劳力性呼吸困难);
- 循环问题:两条腿对称地肿,按下去皮肤会陷个坑,半天弹不回来(凹陷性水肿);或是脖子上的血管鼓起来(颈静脉充盈/怒张);
- 全身表现:总觉得疲乏无力,不想吃饭、肚子胀;严重时甚至得坐着才能呼吸(端坐呼吸)。
要是突然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还咳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表现),或是意识不清,说明病情危重,必须立刻送急诊。
治疗的核心方向
当前心衰治疗主要围绕以下重点:
- 利尿剂:能快速缓解水肿,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还要定期监测电解质,避免失衡;
- 神经激素调节:通过药物改善心肌“重构”(让心脏更“结实”),延缓病情进展;
- 强心治疗:增强心肌收缩力,但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避免过量;
- 新型药物:近年研究发现,有些新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比传统药物效果更好;
- 器械辅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式除颤器(ICD)等,帮助心脏正常工作。
自我管理五大要点
规范治疗得配合科学的生活方式,重点做好这五点:
- 饮食清淡: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合并水肿者适当限制液体摄入;
- 监测体重:每天清晨空腹、穿同款衣服称重,若3日内体重增长超过2kg,要警惕病情变化;
- 规律运动:病情稳定期可做有氧运动,推荐每周5次、每次30分钟的快走或骑固定自行车;
- 戒烟限酒:严格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g(相当于350ml啤酒);
- 定期复查:每3个月检测BNP/NT-proBNP(反映心功能的指标)和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状态。
心衰虽然严重,但早发现、早治疗,加上科学的自我管理,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平时多留意身体的“小信号”,别等问题变严重——心脏的“求救”,可不能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