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是个“大家族”,就像“水果”包括苹果、香蕉一样,医学上所有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都叫心脏病,涵盖心肌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八大类。而冠心病是其中特定的一员——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专门指给心肌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导致的心脏病,如同苹果是水果家族中的具体品类。最新《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3.3亿,其中冠心病占比约12%,正好印证了这种“家族成员”的包含关系。
涵盖范围:伞状结构与单一病种
心脏疾病像一把有八根伞骨的遮阳伞,每根伞骨代表一类具体疾病,冠心病只是其中一根。具体来说,心脏病分为八大分支:冠状动脉疾病(即冠心病)、心肌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像房颤、室性早搏)、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瓣膜疾病(如二尖瓣狭窄)、心包疾病(如心包积液)、血管疾病(如肺动脉高压),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累及心脏的情况(如甲亢性心脏病)。而冠心病的“聚焦点”很明确——只针对冠状动脉:当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心肌缺血时,就是冠心病。
发病机制:多源性损伤与血管堵塞
心脏就像24小时工作的“水泵”,不同类型心脏病的“损坏方式”各不相同。冠心病的核心问题是“血管堵了”:冠状动脉内皮先受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当管腔狭窄超过50%,就会影响心肌供血。而其他心脏病各有“病因”:心肌病是“水泵本身坏了”(心肌肥厚或扩张),心律失常是“电路故障”(窦房结异常或传导阻滞),瓣膜病是“阀门失灵”(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先天性心脏病则是“天生装配错误”(如房间隔缺损)。2023年《循环杂志》研究指出,仅35%的冠心病患者有典型胸痛,这正体现了发病机制不同带来的症状差异。
症状特征:胸痛定位与全身表现
虽然都可能出现胸痛,但不同心脏病的症状各有特点。冠心病的典型表现是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常放射到左臂,多在体力活动(如爬楼、快走)后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而心肌病更多表现为渐进性呼吸困难(尤其夜间突然喘不上气)、下肢水肿;心律失常常见心悸、眼前发黑甚至晕厥;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往往有过去关节红肿热痛的病史。2022年协和医院临床数据显示,68%的冠心病患者首诊症状是胸痛,而心衰患者中82%以呼吸困难为主诉。
诊断要点:影像学与功能评估
确诊心脏疾病需要“现代版望闻问切”。心电图是基础检查:冠心病常显示ST段压低或抬高,心肌病可能出现Q波异常;心脏彩超能直观观察心脏“墙壁”的运动(冠心病多为某一段运动异常)、瓣膜功能和心腔大小;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看到冠状动脉是否堵塞;心肌活检则用于鉴别特定类型的心肌病。最新指南推荐:40岁以上出现新发心悸症状者,优先做动态心电图监测;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需立即查心肌酶以排除心梗。
如果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心脏不适症状,建议遵循“三步走”策略:第一步,记录症状发生的时间、频率和诱发因素(如是否运动后、情绪激动时);第二步,到社区医院完成心电图初筛;第三步,根据结果选择心脏彩超或专科进一步检查。特别注意:突发胸痛持续超过20分钟或伴随冷汗、恶心时,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切勿自行前往医院。只有科学认知心脏疾病与冠心病的关系,通过规范诊疗,才能为心脏健康筑起精准防护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