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我们身体的“动力泵”,一刻不停地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要是这个“泵”的工作效率下降,就会引发胸闷、心慌等不舒服,严重时可能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今天我们就从心衰的原因、信号和应对方法,给大家说清楚这件“心脏的大事”。
一、为什么会心衰?心脏“泵”坏了,身体会连锁反应
心脏本来是通过一收一缩把血液打出去的,如果心肌收缩没力气,或者舒张的时候不能充分放松,送出去的血液就会变少——这是心衰最核心的问题。接下来身体会启动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肺里的血液没法及时流回心脏,会淤在肺里,让人觉得呼吸困难,甚至躺平了更喘(也就是医生说的“端坐呼吸”);同时,手脚、肾脏等外周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心脏会“着急”让心跳加快来补,但时间长了,心跳快反而会让心脏更累。
其次,身体的“应急系统”会帮倒忙:心衰时,交感神经变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暂时增强心脏动力,但长期兴奋会伤害心肌细胞;另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也会激活,让血管收缩、身体存更多水和钠,反而加重心脏负担——有数据说,七成慢性心衰患者都有这种神经调节的问题。
最后,“存水太多”会雪上加霜:心脏泵血少,肾脏得到的血也少,就会“误以为”身体缺水,开始存水存钠。短时间内这能维持血压,但时间长了会导致肺血管压力升高,引发晚上突然喘醒(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还会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一按一个坑)——要是一周内体重涨了2公斤以上,就得特别注意。
二、心衰来临前,身体会发这些“信号”
想早发现心衰,不用等特别严重的症状,日常多注意这几个细节就能“抓住”信号:
- 活动耐量下降:以前能走1000米、爬3层楼,现在走500米、爬1层就喘得不行,或者走几步就觉得累,说明心脏“动力”在下降;
- 夜间症状变多:躺平后是不是老觉得喘,有没有越变越频繁(比如以前一周一次,现在每天都有)、持续时间越长(比如以前喘几分钟就好,现在要半小时);
- 体重和脚踝有变化:每天早上起床先称体重(空腹、排完小便),如果体重突然涨了;再摸脚踝有没有肿,量量围度有没有变大——水肿是身体存水的明显信号;
- 紧急信号要立刻就医:突然躺不下,只能坐着喘,还咳粉红色泡沫痰,这是急性心衰发作,得马上打120!
三、得了心衰,怎么管好这个“泵”?
心衰的治疗不是“吃点药就行”,而是“综合管理”,关键要做好这几点:
- 帮身体“排水”:通过治疗排出多余的水和钠,缓解肺里的淤血,但要注意电解质平衡(比如钾、钠不能太低),所以得定期查指标;
- 调节“过度兴奋”的神经:有些治疗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加班状态”,让心脏不用一直超负荷工作,但得慢慢调整,不能急;
- 控制喝水量:每天别喝超过1500-2000毫升的水(包括汤、粥、饮料),如果有低钠血症(血里钠太少),得听医生的调整量;
- 记“症状日记”:确诊的患者最好每天记下来——体重多少、有没有喘、走了多少路、晚上有没有憋醒,定期做6分钟步行试验(看看能走多远)和查BNP(反映心衰的指标),这样医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
要是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 3天内体重涨了4公斤以上(说明存水太快);
- 晚上憋醒的次数比以前多了一倍(比如以前一周1次,现在一周2次);
- 安静的时候心跳一直超过110次/分(心脏跳得太快,说明负担太重);
- 用家用血氧仪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5%(身体缺氧了)。
研究显示,早规范治疗能让心衰加重的风险降低40%-50%,所以早干预早受益。
总之,心衰是心脏“泵”功能下降后的连锁反应,虽然听起来可怕,但早识别信号、规范管理能有效控制病情。平时多注意自己的活动耐量、体重变化,有不舒服及时找医生,就能让心脏这个“泵”慢慢恢复“工作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