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胸痛是生活中常见的不适症状,背后可能和心脏、肺部甚至情绪等多个系统的问题有关。但很多人对这些症状的认知有偏差——比如《循环医学杂志》的最新研究发现,约75%的胸痛患者会误解自己的症状,23%的初次就诊患者还会误判病情。今天我们结合多学科的研究进展,聊聊胸闷胸痛的常见原因和应对重点。
冠状动脉供血异常的表现
冠状动脉是给心脏供血的“管道”,如果它狭窄超过50%,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出现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比如爬楼梯、搬重物时胸口疼,休息后能缓解。还有一种“微血管功能障碍”,哪怕冠脉造影看起来正常,也会有心绞痛,2023年全球心血管病数据显示,约18%的患者有这种问题。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运动负荷试验,通过慢慢增加运动强度,监测心电图变化,评估心脏的储备能力。
心肌桥:先天性的血管“小问题”
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变异——原本应该走在心肌表面的冠脉,偏偏穿进了心肌组织里。心脏收缩时,心肌会挤压这条血管,挤压程度越重,症状可能越明显。欧洲心脏病学会2022年的指南说,约20%的患者是在常规检查中偶然发现的,症状明显的人大多会在剧烈运动后出现胸痛。做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清楚看到血管的走形,帮医生确诊。
肺循环出问题也会引发不适
肺循环障碍(比如肺栓塞)是胸闷胸痛的另一个原因,典型症状是胸痛、呼吸困难、咯血,但只有30%的患者会同时出现这三个表现。久坐不动的人(比如长时间坐飞机、开车)得肺栓塞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8倍。医生通常会先查D-二聚体,再结合CT肺动脉造影来确诊。如果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的患者,出现右心室负担加重的表现(比如下肢水肿、腹胀),要警惕发展成肺源性心脏病的可能。
情绪也会“伪装”成身体不适
压力、焦虑等情绪问题会“躯体化”——比如惊恐发作时,会突然胸口疼,还伴有心慌、出汗,但做心电图却没有心肌缺血的表现。神经心脏病学的研究证实,长期压力会让冠脉的微循环阻力增加15%-20%,加重不适。有个简单的缓解方法:“4-7-8呼吸法”,通过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的节奏,调节自主神经平衡,能让发作频率降低40%。
出现症状该怎么应对?
遇到胸闷胸痛,先做好“症状记录”——记清楚发作时间(比如早上还是晚上)、持续时长(几分钟还是几小时)、诱发因素(比如运动、生气)、缓解方式(休息后好转还是吃了东西好转)。然后看“危险信号”:新发胸痛建议72小时内去专科门诊;如果出现坐直才能呼吸、意识不清等情况,立刻打120。做检查要“循序渐进”:常规心电图有问题的话,可以再做动态心电图(背Holter)或心脏磁共振进一步排查。
长期预防:从生活方式入手
想要远离胸闷胸痛,得做好日常管理:戒烟能让冠脉内皮功能改善12%-15%(内皮是血管的“保护膜”);每天酒精摄入量别超过25g(大概一杯红酒的量)。饮食推荐DASH方案——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盐少糖,每天要吃够2600-3400mg钾(比如香蕉、红薯、菠菜都富含钾)。运动要遵循“靶心率”原则:50岁的人运动时心率保持在100-130次/分,强度以“有点累但还能说话”为准(用自觉劳累程度量表评12-14分)。
总之,胸闷胸痛的原因多种多样,既可能是心脏、肺部的问题,也可能和情绪有关。关键是学会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再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预防。不用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早了解、早应对,才能更好地保护心血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