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东西时突然牙酸、疼得抽一下,或者没吃冷热食物也莫名牙疼,可能不只是牙齿敏感——这提示牙体深层可能已经出现病变。根尖周病是牙髓感染后常见的继发疾病,会一步步破坏牙齿周围组织,也是导致拔牙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菌感染:悄悄破坏牙周围的“地基”
牙齿外层的釉质一旦破损(比如蛀牙、磨损),下面的牙本质小管就成了细菌侵入的通道。当感染蔓延到牙髓,根管里的细菌会释放毒素,引发根尖周围组织的炎症。2023年《口腔微生物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根尖周炎患者根尖处的破骨细胞特别活跃,牙槽骨吸收速度比正常情况快5-7倍。这种骨质破坏在片子上会显示为“根尖透射影”,也就是大家说的“牙齿空洞”。细菌还能通过根尖孔扩散到牙根周围,形成慢性肉芽肿或囊肿。更要注意的是,大约35%的人就算病变在发展,也没什么明显症状,往往等到牙齿松动或拍片子才发现问题。
牙齿受伤:急性撞+慢性磨,都可能惹麻烦
突然撞到牙齿(比如摔一跤、咬到硬东西),可能扯破牙周膜、打断根尖血管,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而长期的“隐形创伤”比如夜磨牙,就是天天小伤攒起来的。有这种咬合创伤的牙齿,得根尖周病的风险比正常牙高2.3倍,拍片子会看到根尖的骨硬板消失,还可能伴随牙根吸收。
治牙不当:这些操作可能伤了根尖
治牙髓时,有些强效消毒药如果封在牙里超过48小时,可能引发化学性根尖周炎;过度使用含酚类的制剂,会让根尖周炎的发生率上升23%。另外,根管填充太多(超充填)或没填够(欠充填),可能分别引发急性炎症或再次感染。现在治牙强调“生物力学原则”:显微根管治疗用放大40倍的镜头操作,能把根管清理得特别干净,效率达到98%,大大降低治牙时的意外损伤风险。
怎么防怎么治?分三步走
预防和治疗可以分三级:1. 初级预防:每6-12个月拍次全景牙片,早发现根尖的“空洞”(透射影);2. 二级预防:牙髓暴露后72小时内完成规范治疗;3. 三级预防:已经病变的牙齿,做显微根管再治疗或根尖手术。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一直觉得咬东西不舒服、牙龈反复肿胀、牙齿变色(比如变黄变灰),赶紧去拍根尖片;要是片子显示根尖的骨质破坏超过2毫米,得及时干预。日常护理要做好:用垂直刷牙法(比如巴氏刷牙法),每天用牙线剔牙,减少牙缝里的细菌堆积。
根尖周病就像牙齿的“隐形杀手”,早期可能没感觉,但拖久了会破坏牙槽骨,甚至导致牙齿脱落。早检查、早治疗,加上日常好好护牙,才能守住牙齿的“根基”,避免走到拔牙那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