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牙齿具有不可再生性,这是由其生物特性决定的。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其中95%-97%是羟基磷灰石晶体,这种高度矿化的结构虽然耐磨,但没有活细胞,因此无法自我修复。恒牙萌出后就完成了发育,与能再生的皮肤、骨骼等组织存在本质差异。
牙体磨损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是牙釉质表面的微晶体结构被破坏;中期会出现牙本质暴露,导致吃冷热食物时发酸;晚期则可能引发牙髓(牙神经)炎症。磨损的成因主要包括机械性磨损(如刷牙力度超过300克,约等于握鸡蛋不碎的力度)、酸蚀作用(长期接触pH值低于5.5的酸性环境)、异常咬合应力等。值得注意的是,80%以上的牙颈部楔形缺损与不当刷牙方式相关。
针对不同磨损阶段,临床处理呈阶梯化特征:
-
预防性干预(磨损深度<0.2mm)
- 采用改良Bass法刷牙,配合磨毛率>70%的软毛牙刷;
- 使用含氟牙膏(氟离子浓度1400ppm)强化牙釉质;
- 酸性食物摄入后延迟30分钟再刷牙。
-
保守治疗(牙本质暴露期)
- 脱敏治疗:医生会局部涂布脱敏制剂;
- 再矿化疗法:应用含CPP-ACP成分的护齿凝胶;
- 咬合调整:通过调磨消除异常咬合高点。
-
修复治疗(牙体缺损>1/3)
- 直接修复: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分层充填技术;
- 间接修复:通过CAD/CAM技术制作全瓷嵌体或高嵌体修复;
- 重度病例:采用桩核冠联合修复,防止牙根折断。
预防牙体磨损需要多维度干预:
- 机械防护:配备压力传感器的电动牙刷可降低30%的磨损风险;
- 饮食管理:采用“酸性食物集中摄入法”,减少口腔pH值的波动频率;
- 夜磨牙干预:定制双层硬质咬合垫可减少60%的夜间磨损;
- 定期监测:每6个月进行牙科显微镜检查,早期发现微小缺损。
当前牙体再生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日本学者2023年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的研究显示,通过调控牙髓干细胞(DPSCs)与生物支架材料的三维培养,成功在免疫缺陷小鼠模型中诱导出牙本质样组织。但该技术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临床应用仍需10-15年的研发周期。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治疗可使轻度磨损病例的敏感症状缓解率达85%,中重度缺损修复成功率超过92%。建议出现牙本质暴露症状(如冷热刺激敏感)的患者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诊断磨损分期后采取针对性干预。日常护理应注重建立科学的口腔卫生习惯,避免使用碳酸饮料含漱等错误护齿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