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遇到刷牙出血、牙龈红肿,或是感觉牙齿“变长”了,往往觉得是小炎症,过几天就好。但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其实是牙周组织在发出“警报”——牙龈里的结缔组织已经开始出现退行性变化。比如牙龈边缘退缩到牙根位置,暴露的牙本质小管会变成细菌入侵的“通道”,不仅容易引发牙齿敏感,还会增加根面蛀牙的风险。更要注意的是,如果不干预,牙龈萎缩每年可能伴随0.5-1毫米的支持组织丧失,问题会越拖越严重。
牙结石:牙周问题的“隐形凶手”
牙结石不是“石头”,本质是变硬的菌斑——唾液中的成分与牙面的细菌斑块结合,慢慢钙化形成的。研究发现,每毫克成熟牙结石里藏着上亿个厌氧菌,像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这些牙周“坏细菌”,会分泌胶原酶、蛋白酶等破坏牙周的支持组织,让炎症持续发展。更麻烦的是,牙龈下方的牙结石会形成一层“生物膜屏障”,普通清洁方法根本清不到,连局部药物都渗不进去,成了炎症反复的“根源”。
专业治疗+日常护理:双管齐下才有效
清除牙结石,专业手段是关键。医院用高频超声波洁牙机,配合专用工作尖,能清除90%以上牙龈上方的牙结石,以及50%-70%牙龈下方的牙结石。但光靠洗牙不够,必须结合家庭护理才能“断根”。比如坚持用巴氏刷牙法(刷牙龈边缘和咬合面),再用牙线、牙缝刷或冲牙器清理牙缝,6个月后菌斑控制率能达到82.3%,比只刷牙的人(64.1%)高很多。
系统性维护:从专业到日常的全流程
专业干预分等级
医生会根据牙龈下探针的深度(探诊深度)和牙齿支持组织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 初级干预:如果探诊深度≤3毫米,做常规超声洁牙,再教你用菌斑显示剂找没刷干净的地方;
- 中度治疗:如果牙周袋深度4-6毫米,需要打麻药做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把牙龈下面的牙结石和病变牙根清干净;
- 综合治疗:如果牙周袋≥6毫米,可能要配合局部缓释抗菌剂,甚至牙周手术。
家庭护理要“标准化”
每天早晚两次的口腔护理不能少:
- 刷牙:用软毛牙刷,按巴氏刷牙法刷——重点刷牙龈和牙齿交界的地方,还有咬合面;
- 邻面清洁:根据牙缝大小选牙线(牙缝小)、牙缝刷(牙缝大)或冲牙器(方便);
- 化学辅助: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能让菌斑再长的速度慢23%-34%,但一定要遵医嘱用,不能长期自己用。
饮食也要“护牙周”
吃对了能帮牙周恢复: • 少喝甜饮料、少吃糖,减少菌斑产生的酸性物质; • 多吃膳食纤维多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促进唾液分泌,帮着清洁口腔; • 每天补100-200毫克维生素C,增强牙龈结缔组织的修复能力。
特殊人群:更要注意牙周保护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化终产物会加速牙周组织破坏,建议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 妊娠期妇女:激素变化会让牙周问题更严重,要加强检查,规范治疗能降低18%的早产风险; 用抗凝药的人:洁牙要选低创伤技术,必要时先查凝血功能,避免出血过多。
别信偏方!这些误区要避开
有些民间方法看似“有效”,其实藏着风险:比如用醋酸溶液漱口,虽然能暂时降低口腔pH值抑制细菌,但长期用会腐蚀牙釉质;有些草药制剂含有光敏成分,涂在牙龈上可能过敏。所有辅助方法都要先找医生评估,别自己瞎试,耽误了治疗时机。
牙周健康是口腔健康的“地基”,刷牙出血、牙龈红肿这些“小信号”不能忽视。科学的做法是:早发现问题找专业医生,配合日常的正确护理,避开偏方误区,才能守住牙周健康,避免牙齿“悄悄”松动、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