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因为早期症状隐蔽、恶性程度高,被称为“肿瘤之王”。全球数据显示,它的五年生存率长期只有8%-9%左右。这种癌症的可怕之处在于早期几乎没什么明显症状,等确诊时往往已经扩散,给治疗带来很大难度。深入了解它的发病特点和表现,对提升防治效果很重要。
胰腺癌的“沉默”原因
胰腺藏在腹腔深处,前面有胃挡着,后面挨着脊柱,位置太隐蔽,早期肿瘤很难被察觉到。研究还发现,胰腺癌细胞特别“善变”,会分泌一种蛋白干扰免疫细胞的识别,让免疫系统没法及时消灭它。而且胰头部位的肿瘤长得很快,从0.5厘米长到2厘米平均只要3个月,这种快速生长让病情更容易失控。
早期信号要警惕
胰腺癌的症状虽然不典型,但出现下面三类情况,得赶紧留意:
皮肤眼睛发黄、尿便异常
如果肿瘤堵住了胆总管,血液里的胆红素会升高,导致眼睛、皮肤发黄,尿变成深茶色,大便像陶土一样发白。大概60%的患者还会皮肤痒,痒得越厉害,往往说明体内堆积的胆汁酸越多。
血糖突然“不听话”
胰腺负责分泌胰岛素,要是它的功能受影响,胰岛素分泌不稳定,就会导致血糖忽高忽低。临床发现,40岁以上刚得糖尿病的人里,约23%胰腺有异常;如果本来糖尿病控制得好好的,突然血糖波动变大,得小心胰腺有没有问题。
上腹痛,躺着能缓解
超过70%的患者会有上腹部持续的闷痛,有意思的是,坐着的时候疼得更厉害,躺下反而能缓解。如果肿瘤侵犯了腹腔的神经丛,疼痛会沿着肋骨间的神经窜到后背,像一条带子似的疼。
怎么查胰腺癌?
目前诊断胰腺癌主要有三类方法:
查血液里的“肿瘤信号”
血清CA19-9是常用的检测指标,如果再加上CEA和胰蛋白酶原-2一起查,能把诊断的准确性提高到78%左右。要注意的是,有5%-7%的人天生没法合成CA19-9,这类人得结合其他方法一起查。
影像学检查“找肿瘤”
超声内镜能查出90%的1厘米以下的胰腺肿瘤,增强CT血管成像还能清楚看到肿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如果是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MRI胰胆管成像(MRCP)筛查是比较好的选择。
有家族史要查基因
大概5%-10%的胰腺癌和家族遗传有关,如果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一辈子得胰腺癌的风险会高达30%-40%。如果直系亲属里有人50岁前就得了胰腺癌,那自己从30岁开始就得每年做肿瘤筛查。
怎么防胰腺癌?
根据医学研究,预防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少吃烧烤,多吃深色蔬菜
研究发现,每周吃3次以上烧烤的人,得胰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8倍。饮食上建议每天吃300克以上的深色蔬菜(比如菠菜、紫甘蓝),主食里全谷物(比如糙米、燕麦)要占一半以上,每周吃100克以上的坚果。西兰花里的萝卜硫素,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能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
戒烟、多运动
研究证实,每天吸20支烟的人,得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7.2倍。还有研究发现,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能把风险降低35%。
定期做检查
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体检时加做腹部超声。如果有超过10年的慢性胰腺炎、5年以上的糖尿病,或者有家族史,建议每6个月查一次CA19-9、CEA这些肿瘤标志物,必要时做增强CT。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上腹部不舒服、没原因的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10%,或者血糖突然波动得特别厉害,一定要在2周内去做全面检查。特别要提醒的是,所有治疗都得基于病理诊断,千万不要信什么“抗癌偏方”或者用保健品代替正规治疗。
胰腺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一起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做检查、及时正规治疗,才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和生活质量。大家要正确认识它的风险,主动管自己的健康、做筛查,这才是对付这个“沉默杀手”的有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