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早期症状常和普通胃病差不多,很容易被忽略。据《中国肿瘤临床年鉴》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约40万例,其中70%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学会早期识别对疾病防控至关重要。
识别早期胃癌的三大信号
1. 持续的胃部不舒服
80%的早期胃癌患者会出现不太典型的消化道症状,比如:
- 吃了东西后上腹部胀痛总不好,没有明显规律;
- 平常吃的抗酸药效果变弱,反酸、打嗝老反复;
- 明显“早饱”,吃一点就觉得胀。 老年患者症状更隐蔽,常常只表现为没胃口、没力气这些全身症状,得特别小心。
2. 食欲和代谢出问题
当肿瘤影响消化吸收时,可能会出现:
- 总不想吃高蛋白食物(比如肉、蛋、奶);
- 没刻意减肥却体重下降(半年内瘦了5%以上);
- 血糖异常,比如糖耐量异常或突然低血糖。
3. 消化道有出血迹象
约30%的早期胃癌会有少量出血,表现为:
- 大便潜血试验偶尔阳性,需连续查3次确认;
- 偶尔拉黑便,但没有明显腹痛;
- 呕血不多,但验血发现血红蛋白降得厉害。
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解析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种细菌会通过CagA蛋白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一步步发展为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的“三部曲”)。根除幽门螺杆菌能让胃癌风险降低30%-40%。
2. 饮食习惯不好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 吃盐太多(每天超过5克)会破坏胃黏膜屏障;
- 吃太烫的食物(超过65℃)会烫伤胃黏膜;
- 加工食品中的亚硝胺、苯并芘等致癌物会在体内积累。
3. 遗传因素
家族性胃癌约占所有病例的1%-3%,其中弥漫型胃癌(如印戒细胞癌)里15%是遗传导致的。如果有CDH1基因突变,终生患癌风险高达70%-80%。
高危人群筛查标准
符合以下3条及以上的人,建议定期监测:
- 年龄超过40岁;
- 持续幽门螺杆菌感染;
-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病史;
- 长期大量饮酒(每天超过25克酒精,约1两白酒);
- 频繁吃烧烤(每周超过3次);
- 直系亲属有胃癌病史。
三级预防体系构建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 调整饮食:每天吃5种颜色的蔬果(总量400克),多吃膳食纤维;
- 改变烹饪:尽量蒸或煮,每天用油量不超过25克;
- 补充营养:每周吃3次以上深海鱼(如三文鱼、鳕鱼),补充ω-3脂肪酸。
二级预防(早筛早诊)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年检查:
- 胃蛋白酶原I/II比值(比值<3提示胃黏膜萎缩);
- 胃泌素17水平(反映胃窦功能);
- 联合CA724、CEA等肿瘤标志物检测。
三级预防(临床干预)
对高危人群建议:
- 每1-2年做高清胃镜+病理活检;
- 发现癌前病变及时做内镜下治疗;
- 建立健康档案,长期随访。
要特别提醒的是,胃镜仍是目前最准确的筛查手段。研究显示,早期胃癌经内镜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晚期患者却不足30%。建议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胃肠专科检查,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