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不是“一刀切”的疾病,它分很多亚型,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和肾性高血压最容易混淆——虽然表现像,但背后的原因和治疗完全不一样。原发性高血压占了90%-95%的病例,肾性高血压只占5%-10%,可要是没早点分清,治错了反而耽误事。其实通过五个维度的分析,就能把它们“揪出来”。
病因机制的差异化特征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凑在一起引发的,比如遗传、吃太咸、身体里的神经内分泌紊乱这些因素互相影响。而肾性高血压有明确的肾脏问题,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肾脏本身的病(像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另一种是肾动脉变窄了(比如肾动脉狭窄)。研究发现,肾性高血压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特别活跃,这是它的典型特点。
发病年龄的流行病学特征
原发性高血压以前主要是40岁以上的人容易得,但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甚至孩子也会得,青少年里发病率已经到3%了。肾性高血压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天生肾动脉窄的大多是小孩,后天得肾病引起的高血压,更多是20-40岁的年轻人。如果年轻人突然血压飙升还腰疼,得赶紧查是不是肾动脉纤维肌发育不良。
临床表现的特征性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几乎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有的可能有点头晕、耳鸣,也不严重。肾性高血压往往带着肾脏有问题的信号:70%的人会肿,尤其是早上起来眼皮肿得明显;尿的次数或量变了,比如晚上老起夜尿多,或者尿变少;有的甚至能看到尿里有血。而且肾性高血压的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变成恶性高血压的风险是原发性的3倍。
实验室检查的特征性指标
尿常规是区分两者的关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蛋白要么没有,要么只有一点点(±);肾性高血压的尿里往往有“三个信号”——蛋白尿(+到++)、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做影像学检查的话,肾性高血压患者做肾脏B超会发现肾大小不对,比如一侧肾缩小了,可能就是肾动脉窄了;CT血管造影能查到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窄了50%以上。现在最新的指南说,要是高血压老治不好,得做尿沉渣免疫荧光分析。
并发症的靶器官损害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伤心脏(比如左心室变厚)、伤脑子(脑子里的小血管病变)、伤眼睛(视网膜动脉硬化)这些经典部位。肾性高血压更“狠”,既会因为高血压伤其他器官,又会让肾脏病本身越来越严重,最典型的就是肾小球的过滤功能慢慢变差。临床数据显示,肾性高血压患者得急性肺水肿的风险比原发性高血压高2.4倍。
临床鉴别流程
面对疑似病例,建议用“三步鉴别法”:
- 基础评估:重点问清楚发病年龄、肿的情况(比如是不是早上眼皮肿)、以前有没有肾病这些关键信息;
- 实验室筛查:一起做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和双肾B超;
- 确诊检查:肾活检(诊断准确率能到95%)用来查肾脏本身有病的高血压;肾动脉造影用来查肾动脉变窄的问题。
现在研究发现,把尿NAG酶和尿β2-微球蛋白一起查,能把肾性高血压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提到89%。2023年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还说,第一次查血压就到180/110mmHg以上的患者,得在48小时内查肾功能。
其实不管是原发性还是肾性高血压,关键是早鉴别早治疗。记住这几个维度,别等问题严重了才重视。只要找对原因,就能精准治,把伤害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