痣突然出血不是小事,可能是物理损伤或肿瘤性病变引起的,这两类原因得区分开——皮肤科数据显示,异常出血的痣里,这两种情况占比差不多,所以早识别很重要。
出血原因的临床鉴别要点
物理性损伤特征:如果是摩擦或抓挠导致的,出血一般是少量鲜红色,还会有点刺痛。处理时用生理盐水冲一下创面,再加压包扎,大多3天内就能结痂愈合。别用酒精直接擦伤口,会影响修复。
肿瘤性病变警示信号:如果是恶性变化,会有“三快一变”的信号:一个月内直径长超过1毫米;两周内突然鼓起来;没原因就反复破出血;颜色变杂了(比如蓝、白、灰、红混在一起)。亚洲人容易得肢端型黑色素瘤,要特别注意手掌、脚底、指甲下面的痣有没有异常。
黑色素瘤的ABCDE预警体系
美国皮肤癌协会有个ABCDE标准,帮着判断黑色素瘤:A是不对称——病灶左右两边形状差很多;B是边界——边缘像锯齿或者周围长小痣;C是颜色——有3种以上颜色混着;D是直径——超过6毫米或者还在长大;E是演变——两个月内形状、颜色有变化。
科学应对的标准化流程
紧急处理规范:先拿无菌纱布压着出血点10分钟止血,接下来3天要注意观察。如果一直渗血或者流出脓一样的东西,可能深层有问题。
就医评估指标:有这几种情况赶紧去医院:出血的伤口2周还没好;出血前痣有点痒或者烧得慌;出血超过5滴还止不住。
诊断技术进展与治疗关联
现在皮肤科常用皮肤镜加共聚焦显微镜做无创检查,能看清痣的细微结构。如果怀疑恶性,会做这些检查:前哨淋巴结活检找转移路径;循环肿瘤DNA检测看基因突变;PET-CT全身扫描确定分期。
术后要注意这四点:1. 术后两天内伤口别沾水,用医用敷料包好;2. 祛疤要持续用硅凝胶类产品6个月;3. 前两年每3个月查一次皮肤镜和肿瘤标志物;4. 防晒用SPF50+、PA++++的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一次。
三级预防策略构建
日常防护要做好“三防”:1. 穿UPF50+的防晒衣,戴帽檐超过7厘米的宽檐帽;2. 避开10-14点强紫外线时段,尽量走树荫或伞下;3. 用含氧化锌或二氧化钛的防晒霜,涂够量(每平方厘米涂2毫克,差不多一个硬币大小涂一脸)。
早发现黑色素瘤对预后特别重要,大家要学会自己查皮肤,定期做专业检查。如果痣有异常变化,赶紧去皮肤科评估,别耽误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