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脑血管意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卒中)发生时,大脑细胞会因为短时间缺氧而受损。作为全球主要的致死疾病之一,多数中风发作前,身体其实会提前发出“警报”。学会识别这些信号并正确应对,对预防中风特别重要。
突然肢体异常:神经系统的红色警报
大脑运动中枢供血不足时,最常见的表现是单侧肢体突然麻木、无力——这种感觉和普通累出来的酸胀不一样,是毫无预兆出现,而且持续超过5分钟的异常。有研究发现,约1/3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就是“小中风”)的人,会在3个月内发展成完全性中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用“1-2-3”法应对:1分钟内赶紧记下症状(比如哪侧胳膊腿麻、有没有力气),2小时内去医院做颈动脉超声,3天内完成脑部MRI血管成像检查。
视觉骤变:视网膜发出的求救信号
单眼突然一下子看不见(医学上叫“一过性黑朦”),是视网膜动脉供血不足的典型信号——就像相机快门突然合上又打开,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医学指南明确说,视网膜缺血和脑梗死是“同等级”的危险。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查眼底,如果眼底有异常,要一起做脑血管评估。
平衡失控:小脑预警的特殊表现
突然跌倒别光怪地面滑,有可能是脑干供血不足惹的祸。研究发现,那些跌倒时还伴着眩晕的情况里,15%是后循环缺血(负责大脑后部供血的血管出问题)的表现。中老年人可以试试“单腿站立测试”:闭上眼睛单腿站,要是连10秒都坚持不了,最好去查一下脑干功能。
语言障碍:大脑语言中枢的危机信号
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别人说的话听不懂,是大脑语言区缺血的典型信号。医学机构提醒,只要这种症状持续超过5分钟,就得赶紧启动急救。家里人最好学会“FAST”识别法:看看脸是不是不对称(比如一侧嘴角歪)、胳膊有没有无力(抬不起来)、说话有没有异常(含糊或说不出话),一旦有这些情况,马上打急救电话(时间就是大脑)。
异常嗜睡:脑代谢紊乱的早期表现
一直打哈欠可不是单纯累了,可能是脑组织缺氧的“代偿反应”——身体在试着通过打哈欠吸更多氧。最新研究说,不是因为没睡够而频繁打哈欠的话,和脑血流速度减慢有明显关系。建议每天早上起来测测血氧饱和度,如果低于正常数值,得小心脑血管出问题。
性格突变:额叶功能受损的隐性信号
短期记不住事、突然情绪失控这些变化,别总当成“心理问题”。神经影像学研究已经证实,这些症状和大脑前额叶的白质病变关系很大。建议每年用专业量表做一次筛查,如果评分有问题,要进一步查脑血管的储备功能。
异常出血:血管调节失衡的危险信号
不是因为外伤的鼻出血,得小心血压突然飙高。研究发现,血压超过180mmHg时,鼻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家里最好备个电子血压计,万一突然流鼻血,赶紧同时测测血压。
预防中风要建“三级防线”:一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重点是控制基础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二级预防针对曾经出现过预警信号的人,要遵医嘱做好管理;三级预防针对已经中风的患者,主要是康复训练。研究显示,好好执行这些预防措施,能把中风复发的风险降低60%。记住“时间就是大脑”,不管出现哪种预警信号,都要立刻去医院,千万别耽误最佳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