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刷牙时突然发现下唇内侧长了个黑点,这种情况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据统计,大概85%的成年人都有过口腔黏膜颜色变深或长黑点的情况,其中大部分是正常的生理变化。搞清楚这些黑点是怎么来的、怎么分辨好坏,对保护口腔健康很重要。
口腔黑点的4种常见原因
不小心弄伤后的修复痕迹
吃饭时咬到嘴、吃硬东西刮到黏膜,可能会让黏膜下的小血管破掉,形成一个暂时的血疱。等血疱消了,里面的血液会慢慢分解,其中一种叫含铁血黄素的物质会留在黏膜里,形成黑点。这种黑点是身体修复的正常过程,一般3-6个月会自己消失。
天生的色素痣“长大”了
有些人的口腔黏膜里天生就有痣细胞,这些细胞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活跃”起来,变成直径不到5毫米的深褐色斑点,大部分是良性的。但要注意,约3%的口腔痣有可能恶变,最好每半年找医生看看。
遗传导致的生理性黑斑
这种黑斑和遗传有关,是因为体内一种叫MC1R的基因有差异,导致局部色素沉淀。它的边界很清楚,颜色也稳定,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但如果突然颜色变深、边界变模糊,要小心是不是恶性黑色素瘤。
系统性疾病的信号
有些遗传性疾病,比如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会让嘴唇、手指脚趾上长黑斑。这类患者得消化道肿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要结合家族病史做全面检查。
在家怎么观察?记住4点
- 量大小:可以用游标卡尺(或小尺子)定期量量黑点的尺寸,正常的黑斑一年变大不会超过0.5毫米。
- 看颜色:在自然光下拍照记录,注意有没有变蓝灰或者颜色不均匀。
- 摸形态:观察黑点表面是不是光滑,要是长了小疙瘩、烂了,得小心。
- 查症状:有没有觉得疼、麻,或者吃东西没味道。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 黑斑超过6毫米大;
- 短时间内颜色突然变深;
- 一直疼或者麻;
- 烂了一块老不好。
医生怎么查?这些技术很精准
现在口腔检查有很多无创又准确的方法:皮肤镜能放大50倍看色素的分布情况,激光共聚焦扫描能实时看到细胞的样子,印模细胞学能取点细胞做病理检查。再加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黑色素瘤之类的异常病变检出率能达到92.7%。千万别自己用激光打或者用偏方擦,容易弄伤黏膜。
平时怎么护?做好这4点
- 少吃硬的、尖锐的食物,避免总摩擦黏膜;
- 出门涂SPF15以上的防晒润唇膏;
- 饮食要均衡,适当吃点维生素C、E;
- 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
总的来说,口腔里的黑点大部分是正常的,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记住怎么观察、什么时候就医,平时做好防护,就能帮我们及时分辨问题、维护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