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院纷纷引入人工智能时,患者或许已无法分辨——为自己做医疗决策的究竟是人还是算法。作为急诊科医生,我们亲历了AI指导如何改变踏入急诊室的含义。
这并非政策议题,而是一场文化变革:当“医生”可能是算法时,患者对医者的信任将何去何从?据《美国急诊医师学院期刊》近期综述显示,急诊科已广泛应用AI进行分诊、风险预测及排班模型设计,后者帮助医院精准配置医生、护士等人员数量与组合。患者可能无从知晓治疗者究竟是医生还是AI辅助的混合体——这种体验取决于风险程度,既可无缝衔接也可能令人不安。我们正经历急诊室的静默变革:成本压力、人员短缺与AI副驾正重写“见医生”的定义,以及“信任医生”的本质。
从医生转向AI不仅是人员解决方案,更是医疗决策方式的地震级转变。每种选择皆有取舍。AI能在数秒内处理海量数据,却无法直视患者双眼识别恐惧,体察沉默的人类痛苦,或捕捉握住疼痛者双手时的无言线索。我们急诊科医生历经一万小时以上的训练,核心在于培养直觉——即便患者生命体征与化验结果正常,仍能感知异常。正是那些细微线索:一丝困惑、言语模糊、眼中的隐秘恐慌(患者可能不提及,算法更无法感知),构成了人类独有的洞察力。信任与关怀的人文内核,恰是AI的短板。
科技公司正竞相开发数字分诊系统、诊断副驾及决策支持工具,试图增强甚至取代医生监督。医院也迅速采纳这些技术,被降低成本与提升诊断精度的承诺所吸引。近期《自然》杂志研究表明,AI表现堪比非专科医生,印证算法在诊室中正飞速追赶人类临床医师。OpenAI、谷歌和微软正明确测试基于AI的医疗应用。其中Open Evidence AI公司已打造出为临床医生提供循证医学答案的AI工具,估值达35亿美元。
诚然,AI确有闪光之处:它能发现经验最丰富的临床医生也难察觉的模式,将数月前的化验结果、用药清单与症状群组关联,提前预警严重感染风险;可调取罕见药物相互作用,辅助决策并加速文书工作,让医生有更多时间专注患者并减轻职业倦怠。正确使用时,AI并非直觉的替代品,而是其力量倍增器。
或许最新颖之处在于:患者与医生如今都在使用AI,但方式截然不同。
数日前,一位年轻女性因胸痛入急诊。检测结果全部正常,但她仍显焦躁。当我询问担忧事项时,她坦言注意到几次心跳漏搏后陷入了ChatGPT的信息迷宫——聊天机器人断定她可能患有致死性罕见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实际并非如此)。由此引发的恐慌很可能导致了送诊症状。
另有一位年轻男性,坚信ChatGPT诊断的阑尾炎前来就诊。这次AI碰巧正确:症状完全符合教科书标准,接诊的医学生也独立得出相同结论。AI帮助患者更早确诊并接受治疗,但他最终仍需外科医生的巧手切除阑尾。
这正是当前的悖论:同一技术既可能制造困惑与恐惧,也能 sharpen 洞察并加速诊疗。它不仅改变诊断方式,更重塑患者就诊模式与诊疗主体。成本、人力与技术模糊了人机诊疗界限, ushering in 一种新医学:临床医生治疗患者时,最强大的同事或许正是算法。
问题不仅在于AI可能误诊,更在于长期使用可能损害医生的临床洞察力。《柳叶刀》某研究显示,医生在习惯使用AI工具后,更难发现结肠镜检查中可能癌变的病灶。研究者推测:算法依赖度越高,人类判断力越弱。
将AI或非医生临床人员引入急诊室本身并非坏事,但对患者而言却往往隐形——这正是症结所在。
患者理应知晓:AI何时指导其诊疗?谁最终为决策负责?当“诊室里的医生”可能是算法时,存在哪些保障措施?
技术浪潮无法阻挡透明化进程,但后者或许能守护医学不可失去之物:信任。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