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症》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通过检测眼部血管变化可能有助于更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人员通过观察携带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变异的小鼠,发现其眼部和大脑血管变化呈现显著相似性,且视网膜中特定蛋白质变化与阿尔茨海默病进程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重点分析了携带MTHFR基因变异的小鼠模型。这种基因变异与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及眼部疾病存在关联。实验发现,12个月大的雌性小鼠视网膜血管密度显著降低,大型血管网络结构趋于简单化,同时出现动脉狭窄、静脉扩张等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基因变异并未引发视网膜厚度变化,表明其不直接导致神经元损伤。
西达斯-西奈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教授Maya Koronyo-Hamaoui博士指出,该研究通过MTHFR677C>T小鼠模型验证了"眼-脑"神经退化的关联性。研究团队不仅发现视网膜微血管异常与脑血管表型相呼应,还识别出视网膜和大脑中共享的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差异表达蛋白。
西班牙圣地亚哥健康研究所Daniel Romaus-Sanjurjo博士在评论中强调,目前研究尚未进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行为学分析,且MTHFR基因变异还涉及其他疾病,因此需谨慎解读研究结果。研究团队建议,视网膜血管检测可能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CID)亚型诊断最具价值,未来需深入探索差异蛋白表达机制及脑-眼血管变化的对应关系。
研究显示,视网膜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源于其临床可及性——通过无创检测即可获取血管信息。尽管当前发现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但研究证实眼部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前景。专家同时提醒,需进一步明确眼部变化与脑部病变的时间顺序,以及哪些变化具有痴呆症特异性,因为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等疾病也会导致相似的眼部改变。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