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手术联合康复训练突破传统治疗时限
对于经历缺血性中风并遗留慢性功能障碍的患者而言,传统医学认为急性康复期后的功能恢复存在明显瓶颈。尽管急性期救治技术(如溶栓治疗和血管内介入)已取得重大进展,但在亚急性和慢性阶段的功能恢复手段始终局限于强化物理康复训练。
这种情况正随着迷走神经刺激(VNS)联合物理康复疗法的出现而改变。这种创新性联合干预为缺血性中风后更深层次的运动功能恢复带来新希望,特别是在上肢功能重建方面。VNS-REHAB关键临床试验(《柳叶刀》2021;397:1545-1553)已证实其显著疗效,促使美国FDA批准Vivistim®配对VNS系统用于中风患者康复。该系统通过植入式起搏器样刺激装置配合靶向神经调控,在康复训练中释放电刺激信号。
克利夫兰诊所近期完成了俄亥俄州首例商业化应用该VNS装置的中风康复手术,具体病例回顾如下:
典型病例:中风16个月后重获运动能力
一位71岁的男性餐饮业主于2023年12月遭遇左侧肢体功能障碍的缺血性中风。在短暂住院治疗后,他经历了三周的住院康复,随后继续居家物理治疗。尽管进行了规范康复,患者仍自述"行走困难",主要依赖轮椅移动。其左侧上肢功能严重受限,但语言和记忆功能未受影响。
通过顾客介绍,患者了解到克利夫兰诊所开展的VNS中风康复技术。经神经外科专家Mark Bain教授评估,因其下肢康复效果明显优于上肢,被确认为适合接受VNS治疗的候选人。
2025年4月下旬(距发病16个月),Bain教授在全麻下为患者植入Vivistim装置。手术通过环状软骨水平的颈部小切口精准定位迷走神经,将刺激电极环绕固定后,经皮下隧道将导线连接至植入锁骨下方胸壁的微型电池。整台手术持续60-90分钟,患者术后短暂观察后即日出院。
患者描述术后恢复"几乎无痛",仅有短暂咽部麻木和轻度吞咽困难。两周后开始启动上肢康复计划,在基础测试调整后,进入为期六周的强化治疗:每周三次1.5小时门诊治疗配合居家30分钟训练,通过手持装置在运动时同步触发刺激。
治疗三周后患者已显现显著改善:"我能用左臂完成环绕动作,部分训练动作变得更容易,抓取物体更稳定了。虽然仍需右臂辅助,但每天都在进步。"意外发现的是下肢功能同步改善,现在可使用拐杖代替轮椅移动。
作用机制:激活神经可塑性
VNS促进中风康复的核心在于诱导神经可塑性。临床前研究显示迷走神经刺激可使皮质脊髓束连接强度提升三倍,促进运动功能区神经元形成新连接。"这种作用不局限于中风侧大脑,而是全脑性的应答反应",Bain教授解释道。
实现疗效的关键在于VNS与康复训练的精准配对。患者或治疗师通过体外磁棒激活植入装置,在训练期间释放电刺激。首次训练时需进行阈值测试,通常将刺激强度设置在引发声音嘶哑或神经牵拉感之前的水平。
适应人群筛选标准
Bain教授强调适应人群选择决定疗效,主要标准包括:
- 缺血性中风史:明确经历缺血性中风的患者
- 术后窗口期:非急性期干预,通常需距发病6个月以上。VNS-REHAB试验显示平均发病3年的患者仍有效益。"尚无明确的植入时间上限"
- 患者依从性:成功关键在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康复参与度。单独植入而无强化康复无效
- 残存上肢功能:需保留基础活动能力。VNS旨在增强现有功能,而非从完全瘫痪中重建功能
此外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神经科、神经外科、作业治疗和物理医学专家。其中作业治疗师在动作训练中实时触发VNS,确保刺激与运动精确同步。
潜在受益群体
Bain教授指出上述标准构成广泛适用范围:"装置植入属简单、低风险门诊手术,适合众多缺血性中风患者。"截至2025年6月中旬,该院已完成5例植入。
VNS-REHAB试验显示,VNS组患者上肢功能改善临床意义显著者比例是对照组的两倍。近半数主动治疗组患者产生临床显著反应。
尽管现有证据主要支持上肢功能改善,但临床观察提示可能对下肢功能和言语能力也有改善。正在进行的研究将评估最佳使用时长和疗效峰值。
Bain教授总结道:"这项低风险微创手术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带来新希望。若是我或家人面临这种情况,我会积极考虑这个选择。相较于单独康复,其使功能改善可能性提升两倍,这在低风险手术中极具前景。"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