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PCa) 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其发生发展由遗传、表观遗传、激素及环境因素的多因素相互作用所驱动。近年来,人体微生物组被确认为影响前列腺癌起始、进展及治疗响应的关键因素,此前这一作用常被低估。新兴的高分辨率多组学研究表明,肠道、泌尿道及前列腺中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功能性调控轴,共同塑造免疫监视能力、激素代谢过程、炎症水平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这些区域的菌群失调会促进慢性炎症,调节雄激素受体信号传导,并产生包括短链脂肪酸在内的生物活性代谢物,从而激活促癌的IGF-1/MAPK/PI3K和NF-κB/JAK/STAT通路。细菌类群及其代谢物在跨区域间的迁移强化了促肿瘤循环,而特定共生菌如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则能增强抗肿瘤免疫,改善雄激素剥夺疗法的响应效果。重要的是,微生物源性因子还能调控微小RNA(miRNAs)表达和表观遗传特征,进而影响肿瘤可塑性及治疗耐药性。这些机制性发现推动了基于微生物组的治疗策略研究,包括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饮食干预和噬菌体疗法,这些方法有望恢复菌群平衡并提升治疗效果。然而,个体间差异以及缺乏整合鸟枪法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宿主-微生物互作组学的严谨纵向研究,仍限制着临床转化进程。总体而言,前列腺、泌尿道及肠道微生物组构成相互关联的靶点,可为前列腺癌的精准诊断和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前列腺癌;菌群失调;益生菌;粪菌移植;基于微生物组的治疗策略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