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的研究显示,50岁以下女性摄入更多超加工食品与结直肠癌前生长物风险增加相关。这些生长物被称为腺瘤或息肉,专家指出它们可能发展为癌症,是评估个体癌症风险的重要指标。近几十年来,50岁以下人群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急剧上升,该研究或为揭示这一趋势的驱动因素提供新视角。
研究负责人、波士顿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布里格姆临床与转化流行病学部门主任安德鲁·陈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探索环境中的变化如何推动这一趋势。哪些与癌症加速增长相吻合的社会现象值得关注?”
目前,超加工食品已占据美国人日常饮食的主体,尤其在儿童群体中更为普遍。这类高热量食品已被证实与抑郁症、2型糖尿病及早逝相关,部分专家怀疑其可能是年轻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诱因。
为验证这一假设,陈博士团队分析了超过2.9万名女性的数据,她们均参与始于1989年的护士健康研究II期。这些女性入组时年龄在24至42岁之间,研究追踪期从1991年至2015年,历时24年。每四年,参与者需填写饮食问卷,且所有人均在50岁前至少接受过一次结肠镜检查。研究人员重点观察女性是否被诊断出癌前息肉——包括更易癌变的腺瘤或锯齿状病变。克利夫兰诊所数据显示,约5%的腺瘤具有癌变性,但75%的结直肠癌源于腺瘤;而锯齿状病变虽属癌前状态,但与结直肠癌的关联较弱。
研究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量增加与50岁前出现腺瘤存在关联,但与锯齿状病变无显著联系。陈博士解释:“鉴于绝大多数结肠癌源于腺瘤,本研究证实超加工食品与腺瘤风险上升的关联,使我们更有理由相信这类食品会提升结直肠癌风险。关键在于我们区分了两类主要息肉——正是腺瘤型息肉与癌症相关,且我们观察到了明确联系。”
研究中约1,200名女性出现腺瘤。相比摄入最少超加工食品的群体,摄入最高者(占每日热量1/3)患腺瘤的可能性高出1.5倍。特定食品风险尤为突出:高糖及人工甜味剂饮食与腺瘤高发关联最显著,其次是含高量酱料、涂抹食品及调味品的饮食。
尽管研究对象仅限女性且多数为白人,但其他研究同样证实男性摄入超加工食品与癌症风险上升存在关联。陈博士表示:“我们没有理由认为男女存在差异”,并补充道后续研究应纳入男性以验证结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胃肠病学家、医学副教授福拉萨德·梅博士(未参与本研究)指出,多数结直肠息肉不会癌变,但几乎所有结直肠癌均始于息肉。正因如此,医生会在结肠镜检查中切除发现的息肉,且息肉患者被视为高风险人群。梅博士评价道:“该研究聚焦关键第一步——识别更可能发展为癌变息肉的人群。”
奥罗拉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医学院胃肠道肿瘤内科联合主任克里斯托弗·柳博士指出,结直肠癌常规筛查始于45岁。他表示:“问题在于年轻人出现息肉时,因未接受常规筛查,这些息肉可能在未被察觉的情况下持续生长。”柳博士(未参与研究)强调,明确驱动年轻人群癌症上升的可改变生活方式因素至关重要。梅博士补充道,尽管确切病因尚未确定,但如此快速的增长不可能由遗传因素导致,“这发生得太快,很可能不幸地源于我们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在医学院时,我们被告知80岁人群才会患上的癌症,如今每周都听闻20至40岁患者确诊,令人震惊。”
梅博士解释,超加工食品会引发肠道(含结肠)炎症,损害肠道损伤修复能力并削弱抑瘤功能,而高炎症水平普遍与癌症相关。另一假设是,超加工食品摄入者更易患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二者均提升结直肠癌风险。她指出:“更可能的是,超加工食品的直接毒性作用。”陈博士补充道,这类食品已知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组,理论上可能促使肠道细胞癌变。
研究下一步将验证这些假设是否对年轻人群结直肠癌发病存在因果影响。陈博士认为这可能是关键拼图之一,并强调:“明确的是,过去几十年美国超加工食品摄入量激增,与结直肠癌病例的惊人增长趋势高度吻合。”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