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科学家在《神经元》(Neuron)杂志发表的一篇观点文章中指出,没有科学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组会导致自闭症。他们指出,过去支持这一假说的研究结论——包括观察性研究、自闭症小鼠模型和人类临床试验——都因存在缺陷的假设、样本量过小以及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而受到质疑。
"无论你在Netflix上听过、读过或看过什么,目前都没有证据表明微生物组会因果性地导致自闭症,"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发育神经生物学家、该研究第一作者凯文·米切尔(Kevin Mitchell)表示。
"我认为在这个话题上投入更多时间和资金是不合理的。我们知道自闭症是一种强烈的遗传性疾病,这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为何肠道微生物组理论持续存在
自闭症至少部分由肠道微生物组引起的假说源于这样一个事实:许多自闭症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症状。
此外,近年来自闭症诊断数量的增加使一些人认为环境或行为变化正在导致自闭症增加,但作者指出,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自闭症诊断数量的增加反映了公众意识的提高和诊断标准的扩大,而非生物机制的变化。
然而,研究人员通过比较自闭症患者与非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研究自闭症小鼠模型以及对自闭症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等方式,一直在探索微生物组-自闭症假说。作者认为,所有这些研究的结果都存在缺陷且缺乏说服力。
"在这三个领域的研究都存在变异性,这些研究根本无法形成一个连贯的叙事,"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的发育神经心理学家、该研究资深作者多萝西·毕晓普(Dorothy Bishop)表示。
研究设计和结果的问题
在比较自闭症患者与非患者肠道微生物组的高引用率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的样本量每组仅有7至43人,而统计学建议的样本量应在数千人。
"自闭症并不罕见,因此没有理由只用20、30或40名参与者进行研究,"科克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Cork)的合著者、生物统计学家达伦·达利(Darren Dahly)表示。
这些研究还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表征微生物组组成,这使得它们的结果难以比较。尽管一些研究发现了自闭症患者与对照组微生物组之间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往往是矛盾的——例如,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肠道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较低,而其他研究则发现了相反的结果。
当研究考虑了其他变量(如饮食)或将自闭症儿童的微生物组与其神经典型(神经正常发育)的兄弟姐妹进行比较时,这些差异也消失了。
"如果有的话,有更有力的证据支持反向因果效应,即自闭症会影响某人的饮食,从而影响其微生物组,"米切尔表示。
小鼠模型和临床试验存在不足
研究人员表示,声称显示肠道微生物组与自闭症之间联系的自闭症小鼠模型同样缺乏说服力,这归因于人类与小鼠在行为、认知和生理方面的差异。
"没有证据表明小鼠模型中的'类似自闭症'行为与自闭症有任何关联,而且这些实验本身存在方法学和统计学上的缺陷,削弱了它们的主张,"米切尔表示。
几项人类临床试验通过进行粪便移植或向自闭症患者施用益生菌疗法,然后监测其特征变化,来测试微生物组-自闭症假说。
研究人员再次表示,大多数这些研究使用了不足的样本量和不恰当的统计方法,削弱了它们的发现,而且许多研究没有使用对照组或随机化。
"我们在调查的研究中达成的共识是,当你正确地进行试验时,你不会看到任何效果,"达利表示。
研究人员呼吁新方向
基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以及该领域缺乏进展,研究人员指出,微生物组导致自闭症的假说已走入死胡同。
"如果你接受我们的信息,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停止在这个领域工作,这是我们非常乐意看到的,"毕晓普表示。"但鉴于现实情况,人们不会停止,他们至少需要开始以更严格的方式进行这些研究。"
【全文结束】

